凌风好向蓬莱去,一片香云绕足生
诗句 | 读音 |
---|---|
凌风好向蓬莱去 | 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韵脚:上八語 拼音: líng fēnghǎo|hào4péng láiqù |
一片香云绕足生 | 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平 平 韵脚:下平十二庚 拼音: yī piànxiāng yúnràozúshēng |
凌风好向蓬莱去,一片香云绕足生释义
【凌风】唐韩愈《鸣雁》诗:“违忧怀息性匪他,凌风一举君谓何。”明刘基《感怀》诗之二十:“竚立望浮云,安得凌风翔。”刘白羽《火光照红海洋》:“正是他们在那一面凌风飘动的党的红旗引导下,在战斗最前哨。”淩風:乘风。晋葛洪《抱朴子·任命》:“故康衢有角歌之音,鼎俎发凌风之迹。”唐顾况《酬本部韦左司》诗:“安得凌风翰,肃肃宾天京。”
【好】〔古文〕《唐韻》呼皓切《集韻》《韻會》《正韻》許皓切,蒿上聲。美也,善也。《詩·鄭風》琴瑟在御,莫不靜好。又相善也。《詩·衞風》永以爲好也。又好會也。《周禮·春官》琬圭以結好。《左傳·文十二年》藉寡君之命,結二國之好。又人名。張好好,年十三,姣麗善歌,杜牧置樂籍中。見《唐書·杜牧傳》。又曲名。武夷君于山頂會鄕族,仙樂競奏,唱人閒好。見《武夷山志》。又《廣韻》呼到切《集韻》《韻會》《正韻》虛到切,音耗。《說文》愛而不釋也。女子之性柔而滯,有所好,則愛而不釋,故於文,女子爲好。《詩·唐風》中心好之。又孔也。《
【蓬莱】古代传说中的神山名。亦常泛指仙境。《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傅在勃海中。”宋陈师道《晁无咎张文潜见过》诗:“功名付公等,归路在蓬莱。”明王錂《春芜记·说剑》:“他本蓬莱仙种,偶然寄跡人间。”2.蓬蒿草莱。借指草野。《后汉书·文苑传下·边让》:“举英奇於仄陋,拔髦秀於蓬莱。”3.《后汉书·窦章传》:“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臧室,道家蓬莱山。”后因以指秘阁。唐杨炯《登秘书省阁诗序》:“周王羣玉之山,汉帝蓬莱之室。”宋曾巩《送郑州邵资政》诗:“雋游追幙府,高步集蓬
【去】《唐韻》《集韻》《韻會》丘據切,墟去聲。《說文》人相違也。《廣韻》離也。《增韻》來去,離去,去就之去。《玉篇》行也。《史記·莊助傳》汲黯招之不來,麾之不去。又棄也。《後漢·申屠剛傳》愚聞人所歸者,天所與。人所畔者,天所去也。又《唐韻》羌舉切《集韻》《韻會》口舉切《正韻》丘舉切,墟上聲。《集韻》徹也。又藏也。《前漢·蘇武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註》去,收藏也。又《集韻》或作弆。《前漢·遵傳》遵善書,與人尺牘,皆藏弆以爲榮。《註》弆,亦藏也。又《韻會》《正韻》丘於切,音墟。疾走。《正字通》同驅。《詩·小雅
【一片】1.数量词。用于平而薄的东西。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五》:“﹝李陵﹞令军士人持三升糒、一片冰。”《后汉书·周燮等传序》:“﹝閔仲叔﹞老病家贫,不能得肉,日买猪肝一片。”元张养浩《游香山》诗:“宝刹千间穷土木,残碑一片失辽金。”2.数量词。用于地面、水面。宋王安石《出郊》诗:“川原一片緑交加,深树冥冥不见花。”《荡寇志》第八六回:“只见永清的后面一层人霍地分开,前面乃是一片白地。”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词:“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杨朔《中国人民的心》:“岭脚下有一片大水塘,叫龙潭池。”
【香云】1.美好的云气,祥云。唐李白《寻山僧不遇作》诗:“香云徧山起,花雨从天来。”《金光明最胜王经·四天王护国品》:“所有种种香云、香盖,皆是《金光明最胜王经》威神之力。”宋范成大《南柯子》词:“香云低处有高楼,可惜高楼不近木兰舟。”2.比喻青年妇女的头发。宋柳永《尾犯》词:“记得当初,翦香云为约。”元武汉臣《玉壶春》第四折:“想李素兰剪断香云为甚的?也只是愿双双并谐比翼。”清李渔《闲情偶寄·演习》附录《琵琶记·寻夫》改本:“只得把香云剪下自卖钱。”
【绕】《廣韻》而沼切《集韻》《韻會》《正韻》爾紹切,音擾。《說文》纏也。《干祿字書》遶,通繞。又姓。《左傳·文十三年》繞朝贈之策。《註》繞朝,秦大夫。又《集韻》人要切,音蟯。撓,或作繞。
【足】〔古文〕疋《唐韻》卽玉切《集韻》《韻會》《正韻》縱玉切,音哫。《說文》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註》徐鍇曰:口象股脛之形。《釋名》足,續也,言續脛也。《易·說卦》震爲足。《疏》足能動用,故爲足也。《禮·玉藻》足容重。《註》舉欲遲也。又《廣韻》滿也,止也。《書·仲虺之誥》矧予之德,言足聽聞。《詩·小雅》旣霑旣足。《禮·學記》學然後知不足。《老子·道德經》知足不辱。又不可曰不我足。《吳語》天若棄吳,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又草名。《爾雅·釋草》虃,百足。《註》音纖。又姓。《戰國策》足强。《註》韓人。又《廣韻》子句
【生】〔古文〕《唐韻》所庚切《集韻》《韻會》《正韻》師庚切,音甥。《說文》進也。《玉篇》起也。《莊子·外物篇》凡道不欲壅,壅則哽,哽而不止則跈,跈則衆害生。《註》生,起也。又《玉篇》產也。《博雅》人十月而生。《穀梁傳·莊二年》獨隂不生,獨陽不生,獨天不生,三合然後生。又出也。《易·觀卦》上九觀其生,君子無咎。《註》生,猶動出也。又養也。《周禮·天官·大宰》五曰生以馭其福。《註》生,猶養也。賢臣之老者,王有以養之。《左傳·哀元年》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敎訓。又《韻會》死之對也。《孟子》生,亦我所欲也。《前漢·文帝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