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府不摇神泰定,病根已去脉和平

灵府不摇神泰定,病根已去脉和平

诗句读音
灵府不摇神泰定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líng fǔbù|fǒuyáoshéntài dìng
病根已去脉和平平仄:仄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拼音: bìng gēnyǐqùmài|mòhé píng

灵府不摇神泰定,病根已去脉和平释义

【灵府】1.指心。《庄子·德充符》:“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灵府。”成玄英疏:“灵府者,精神之宅,所谓心也。”《淮南子·俶真训》:“是故圣人託其神於灵府而归於万物之初。”唐元稹《去杭州》诗:“与君言语见君性,灵府坦荡消尘烦。”鲁迅《坟·摩罗诗力说》:“降及种人失力,而文事亦共零夷,至大之声,渐不生于彼国民之灵府。”2.上古神话中苍帝之庙。《史记·五帝本纪》“正月上日,舜受终於文祖。”司马贞索隐引《尚书帝命验》:“五府,五帝之庙。苍曰灵府,赤曰文祖。”张守节正义引《尚书帝命验》注曰:“灵府者,苍帝灵威仰之府,名曰灵

【不】〔古文〕《韻會》《正韻》逋沒切,補入聲。不然也,不可也,未也。《禮·曾子問》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又《周禮·夏官》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敎擾之。《註》服不服之獸者。又《廣韻》《韻會》分物切。與弗同。今吳音皆然。又《韻會》俯九切,音缶。與可否之否通。《說文》鳥飛上翔,不下來也。从一,一猶天也。象形。又《玉篇》甫負切《廣韻》甫救切,缶去聲。義同。又《廣韻》甫鳩切《集韻》《韻會》《正韻》方鳩切,音浮。夫不,也。亦作鳺鴀。《爾雅·釋鳥》其鳺鴀。《郉疏》陸璣云:今小鳩也。一名鳩,幽州人或謂鷱鴡,梁宋閒

【摇】《唐韻》余招切《集韻》《韻會》《正韻》餘招切,音姚。《說文》動也。《詩·王風》中心搖搖。《疏》心憂無所附著之意。《周禮·冬官考工記·矢人》夾而搖之,以其豐殺之節也。又《爾雅·釋詁》作也。《前漢·禮樂志》將搖舉,誰與期。《註》言當奮搖高舉,不可與期也。又招搖,星名。《禮·曲禮》招搖在上。《疏》春秋運斗樞云:北斗七星第七搖光,則招搖也。《前漢·司馬相如·大人賦》部署眾神於搖光。《註》張揖曰:搖光,北斗杓頭第一星。◎按禮疏,合二星爲一。與漢書註互異。又扶搖,暴風也。《爾雅·釋天》扶搖謂之猋。《註》風自下而上。又

【神】〔古文〕《唐韻》食鄰切《集韻》《韻會》乗人切,音晨。《說文》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徐曰》申卽引也,天主降氣,以感萬物,故言引出萬物。又《皇極經世》天之神棲乎日,人之神棲乎目。又神明。《書·大禹謨》乃聖乃神。《孔傳》聖無所不通,神妙無方。《易·繫辭》隂陽不測之謂神。《王弼云》神也者,變化之極,妙萬物而爲言,不可以形詰。《孟子》聖而不可知之謂神。又鬼神。陽魂爲神,隂魄爲鬼。氣之伸者爲神,屈者爲鬼。又諡法。《史記》民無能名曰神。又姓。漢騎都尉神矅。又升人切,音伸。《張衡·東京賦》神荼副焉。《註》海中神名。神,音

【泰定】定。《庄子·庚桑楚》:“宇泰定者,发乎天光。”成玄英疏:“且德宇安泰而静定者,其发心照物,由乎自然之智光。”《新唐书·王重荣传》:“珙任威虐,杀人断首置前,而颜色泰定。”2.指太平。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七:“明帝、章帝继光武而臻泰定。”

【病根】1.疾病的根源。《后汉书·方术传下·华佗》:“有疾者诣佗求疗。佗曰:‘君病根深,应当剖破腹。’”唐白居易《病气》诗:“若问病根深与浅,此身应与病齐生。”宋陆游《仲秋书事》诗之七:“灵府不摇神态定,病根已去脉和平。”《水浒传》第九八回:“小弟诊治张清脉息,知道是七情所感,被小弟再三盘问,张将军方肯説出病根。”瞿秋白《饿乡纪程》十二:“正如久病之后,勉强得一点生机,元气亏耗,病根还没全去。”2.比喻引起失败或灾祸的根本原因。宋张载《学大原下》:“为子弟则不能安洒扫应对……为宰相不能下天下之贤,甚则至於狥私意,

【已】《廣韻》羊己切《集韻》《韻會》《正韻》養里切,音以。《玉篇》止也,畢也,訖也。《廣韻》成也。《集韻》卒事之辭。《易·損卦》已事遄往。又《玉篇》退也。《廣韻》去也,棄也。《書·堯典》試可乃已。《論語》三已之。又太也。《廣韻》已,甚也。《孟子》仲尼不爲已甚者。《註》不欲爲已甚,太過也。又《廣韻》過事語辭。《史記·灌夫傳》已然諾。《註》索隱曰:謂已許諾,必使副其前言也。又《類篇》語已也。《增韻》語終辭。《前漢·梅福傳》亦無及已。又踰時曰已而。《史記·高帝紀》已而有娠。又與以通。《荀子·非相篇》人之所以爲人者,何

【去】《唐韻》《集韻》《韻會》丘據切,墟去聲。《說文》人相違也。《廣韻》離也。《增韻》來去,離去,去就之去。《玉篇》行也。《史記·莊助傳》汲黯招之不來,麾之不去。又棄也。《後漢·申屠剛傳》愚聞人所歸者,天所與。人所畔者,天所去也。又《唐韻》羌舉切《集韻》《韻會》口舉切《正韻》丘舉切,墟上聲。《集韻》徹也。又藏也。《前漢·蘇武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註》去,收藏也。又《集韻》或作弆。《前漢·遵傳》遵善書,與人尺牘,皆藏弆以爲榮。《註》弆,亦藏也。又《韻會》《正韻》丘於切,音墟。疾走。《正字通》同驅。《詩·小雅

【脉】《正字通》俗脈字。《韻會》毛氏曰:字从月从。今从永者,誤也。永,古詠字。反永爲。音普拜切,水之邪流也。从,取邪流義,不當从永。但相承已久,不敢廢也。(脈)《集韻》莫獲切《正韻》莫白切,音麥。《說文》血理分袤行體者。《玉篇》血理也。《正字通》五臟六府之氣分流四支也。《釋名》脈,幕也,幕絡一體也。《左傳·僖十五年》慶鄭曰:張脈僨興。《註》血脈必周身而作。《史記·樂書》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流通精神。《前漢·藝文志》醫經者,原人血脈,經落,骨髓隂陽表裏。又地脈。《周禮·天官·瘍醫》以鹹養脈。《註》鹹,水味。水之

【和平】安定,没有战乱。《易·咸》:“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汉书·王商传》:“今政治和平,世无兵革。”老舍《四世同堂》二七:“中国人是喜欢和平的。”2.温和;和顺。《荀子·君道》:“血气和平,志意广大。”唐韩愈《与祠部陆员外书》:“其为人温良诚信……和平而有立。”宋曾巩《洪渥传》:“为人和平,与人游,初不甚欢,久而有味。”沙汀《还乡记》七:“﹝冯大生﹞外表和平老实,一惹毛了,气性可并不小。”3.和谐;和睦。汉焦赣《易林·蒙之小畜》:“阴阳顺叙,以成和平。”《魏书·高宗纪》:“上下和平,民无怨谤。”清吴伟业《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