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芋藩篱下,渔樵耳目前
菱芋藩篱下,渔樵耳目前释义
【渔樵】砍柴。唐高适《封丘县》诗:“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宋苏轼《前赤壁赋》:“况吾与子渔樵於江渚之上,侣鱼鰕而友麋鹿。”2.渔人和樵夫。唐王维《桃源行》:“平明閭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宋范成大《携家石湖赏拒霜》诗:“渔樵引入新花坞,儿女扶登小锦城。”清顾光旭《弓插》诗:“隔水断渔樵,横斜坏木桥。”鲁迅《南腔北调集·听说梦》:“至于另有些梦为隐士,梦为渔樵,和本相全不相同的名人,其实也只是豫感饭碗之脆,而却思将吃饭范围扩大起来。”3.指隐居。南朝梁刘孝威《奉和六月壬午应令》:“神心重丘壑,散步怀
【耳目】1.耳朵和眼睛。《礼记·仲尼燕居》:“若无礼,则手足无所措,耳目无所加。”《史记·五帝本纪》:“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宋苏轼《石菖蒲赞》:“菖蒲味辛温无毒,开心补五臟,通九窍,明耳目。”鲁迅《彷徨·伤逝》:“这空虚又即刻发生反响,回向我的耳目里,给我一个难堪的恶毒的冷嘲。”2.犹视听,见闻。引申为审察和了解。《国语·晋语五》:“若先,则恐国人之属耳目於我也,故不敢。”《梁书·武帝纪中》:“故能物色幽微,耳目屠钓,致王业於缉熙,被淳风於遐邇。”元刘祁《归潜志》卷七:“所患耳目不广,不能周知民间苦乐,
【菱】〔古文〕《唐韻》同蔆。
【芋】《唐韻》《韻會》王遇切《集韻》王矩切《正韻》羊茹切,音羽。《說文》大葉實根駭人,故謂之芋也。《續博物志》芋以十二子爲衞,應月之數也。《史記·項羽本紀》士卒食芋菽。《索隱註》芋,蹲鴟也。又《儀禮·士喪禮註》齊人或名全菹爲芋。又《廣韻》雲俱切,音于。草盛貌。又《集韻》《韻會》匈于切《正韻》休居切,音吁。《揚子·方言》大也。《詩·小雅》君子攸芋。《註》香于反。又火吳反。或作吁。又陳有芋尹,見《左傳》蓋以鳥名官。漢典考證:〔《儀禮註》齊人或名金菹爲芋。〕 謹照原文金菹改全菹。 考證:〔《儀禮註》齊人或名金菹爲芋。
【藩篱】1.指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栅栏。《国语·吴语》:“孤用亲听命於藩篱之外。”韦昭注:“藩篱,壁落。”汉贾谊《过秦论下》:“楚师深入,战於鸿门,曾无藩篱之难。”清唐孙华《治圃》诗之一:“折柳作藩篱,狂夫倘知避。”许杰《大白纸》:“她正如一只夺破藩篱的飞鸟。”2.边界;屏障。汉贾谊《过秦论上》:“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江南是两浙之藩篱。”清昭槤《啸亭杂录·缅甸归诚本末》:“木邦在耿马外,为耿马、孟定、镇康、孟连之藩篱。”3.比喻事物的界限;障碍。清陈天华《中国革命史论·绪论》:“唯
【下】〔古文〕丅《廣韻》胡雅切《集韻》《韻會》《正韻》亥雅切,遐上聲。在下之下,對上之稱。《易·乾·文言》本乎地者親下。又《說文》底也。《玉篇》後也。又賤也。又《儀禮·士相見禮》始見于君,執摯至下。《鄭註》下謂君所。《賈疏》不言所而言下者。凡臣視袷已下,故言下也。又《集韻》《韻會》亥駕切,遐去聲。《正韻》降也,自上而下也。《易·屯卦》以貴下賤。《詩序》君能下下。又《爾雅·釋詁》下,落也。《郉疏》下者,自上而落也。草曰零,木曰落。又去也。《周禮·夏官·司士》歲登,下其損益之數。又《韻補》叶後五切,音戶。《詩·召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