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荡飘飖此何极,唯应行客共知心
诗句 | 读音 |
---|---|
唯应行客共知心 | 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拼音: 21|4xíng kè4|1zhī xīn |
流荡飘飖此何极 | 平仄:平 仄 平 仄 平 平 韵脚:入二十九葉 拼音: liú dàngpiāo yáocǐhé|hē|hèjí |
流荡飘飖此何极,唯应行客共知心释义
【唯】《廣韻》以追切《集韻》《韻會》夷隹切,音惟。《玉篇》唯,獨也。《集韻》專辭。《易·乾卦》其唯聖人乎。《詩·小雅》唯酒食是議。《韻會》六經惟維唯三字皆通。作語辭。又縣名。《前漢·地理志》益州郡來唯縣。又《集韻》視隹切,音垂。與誰同。何也。又《唐韻》以水切《集韻》《韻會》愈水切,音。《說文》諾也。《禮·曲禮》必慎唯諾。《釋文》唯,于癸反。徐,于比反。沈,以水反。《又》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又《內則》能言,男唯,女兪。《戰國策》范睢曰唯唯。又《詩·齊風》其魚唯唯。《傳》唯唯,出入不制也。《箋》唯唯,行相
【应】《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陵切,音膺。《說文》當也。从心聲。《徐曰》,鷹字也。本作,今作應。又料度辭也。《唐詩》應須,祇應,皆是也。又《周語》其叔父實應且憎。《註》猶受也。又國名。《括地志》故應城,因應山爲名,在汝州葉縣。又姓。出南頓,本周武王後。《左傳·僖二十四年》邗晉應韓,武之穆也。漢有應曜,與四皓偕隱,曜獨不出,八代孫應劭,集解漢書。又通作膺。《書·武成》誕膺天命。《註》當也。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證切,音譍。《集韻》答也。《廣韻》物相應也。《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又樂名。
【行客】居。汉刘向《列女传·阿谷处女》:“行客之人,嗟然永久,分其资财,弃於野鄙。”《后汉书·儒林传下·服虔》:“举孝廉,稍迁,中平末,拜九江太守。免,遭乱行客,病卒。”2.过客;旅客。《淮南子·精神训》:“是故视珍宝珠玉犹砾石也,视至尊穷宠犹行客也。”高诱注:“行客,犹行路过客。”《南史·夷貊传下·文身国》:“土俗欢乐,物丰而贱,行客不齎粮。”明王廷相《秋日巴中旅行》诗:“巴东秋气早,行客已悽悽。”郭沫若《喀尔美萝姑娘》:“平时很寥寂的行店都竞争着装饰起来招诱行客。”3.指后到的客人。与坐客相对。《儿女英雄传》
【共】〔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渠用切,蛩去聲。《說文》同也。从廿卄。《徐曰》廿音入,二十共也,會意。《玉篇》同也,衆也。《廣韻》皆也。《增韻》合也,公也。《禮·王制》爵人于朝,與士共之。《史記·張釋之傳》法者,所與天下共也。又《唐韻》九容切《集韻》《韻會》居容切,音恭。《前漢·王褒傳》共惟秋法,五始之要。《註》服虔曰:共,敬也。師古曰:共,讀曰恭。又姓。《氏族略》以國爲氏。又地名。《詩·大雅》侵阮徂共。《韻會》阮國之地,在河內共城。又《集韻》古勇切《正韻》居竦切,恭上聲。《前漢·百官公卿表》垂作
【知心】,腹心相照。旧题汉李陵《答苏武书》:“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宋王安石《明妃曲》之二:“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峻青《海啸》第三章:“城里有咱们知心的朋友,到了要紧的时候,他们会帮咱们忙的。”2.相互深切了解的人;深交。唐李嘉祐《留别毘陵诸公》诗:“知心从此别,相忆鬢毛斑。”《清平山堂话本·柳耆卿诗酒翫江楼记》:“一别知心两地愁,任他月下翫江楼。”陈登科《赤龙与丹凤》十三:“恶水缸的两个情夫,一时成了知心。”3.知心话。锡剧《红色的种子》
【流荡】亦作“流盪”。1.(心思)不定,无所依托。《楚辞·远游》:“意荒忽而流荡兮,心愁悽而增悲。”王逸注:“情思罔两,无据依也。”三国魏阮籍《清思赋》:“意流盪而改虑兮,心震动而有思。”2.放荡,不受拘束。晋袁宏《后汉纪·安帝纪一》:“恣其嗜慾,而莫之禁御,性气既成,不可变易,情意流荡,不可收復。”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四:“今观列国之风,大抵流荡昏淫,有日趋於亡之势。”清吴德旋《书<抱朴子>后》:“葛洪生於衰晋之世,閔时俗之流荡,疾贪邪之竞进。”3.迷恋,留恋。明宋濂《赠梁建中序》:“乃溺於文辞,流荡忘返,不
【飘飖】《文选·班彪<北征赋>》:“风猋发以飘颻兮,谷水漼以扬波。”刘良注:“飘颻,风驰皃。”晋傅玄《杂诗》:“清风何飘颻,微月出西方。”明何景明《落叶哀蝉曲》:“凉风飘颻兮吹玉阶,秋叶颯兮鸣蝉哀。”2.飘荡;飞扬。汉边让《章华台赋》:“罗衣飘颻,组綺繽纷。”唐武元衡《寓兴呈崔员外诸公》诗:“三月杨花飞满空,飘颻十里雪如风。”《红楼梦》第二七回:“满园里綉带飘颻,花枝招展。”3.形容动荡、起伏。晋陶潜《闲情赋》:“思宵梦以从之,神飘颻而不安。”唐欧阳詹《二公亭记》:“又钓人飘颻於左右,游禽出没乎前后。”《明史·俞
【此】《唐韻》《正韻》雌氏切《集韻》《韻會》淺氏切,音佌。《說文》止也。从止从匕。匕,相比次也。《徐曰》匕,近也。近在此也。《爾雅·釋詁疏》此者,彼之對。《詩·周頌》在彼無惡,在此無斁。《老子·道德經》去彼取此。又《六書故》此猶兹也,斯也。《大學》此謂知本。
【何】《唐韻》胡歌切《集韻》《韻會》《正韻》寒歌切,賀平聲。曷也,奚也,孰也,詰詞也。《書·臯陶謨》禹曰何。《詩·小雅》夜如何其。又誰何。猶言莫敢如何也。《賈誼·過秦論》利兵而誰何。又未多時曰無何,亦曰無幾何。《史記·曹參傳》居無何,使者果召參。又《前漢·袁盎傳》南方濕,君能日飮,無何,可免禍也。《註》無何,言更無餘事也。又《南史·西域傳》西域呼帽爲突何。又《古今樂錄》羊無夷伊那何,皆曲調之遺聲。又國名。《隋書》西域有何國。又姓。又娙何,漢女官名,秩比二千石。又《集韻》《正韻》下可切,賀上聲。同荷。儋也,負也。
【极】《唐韻》其輒切《集韻》極葉切,音笈。《說文》驢上負也。《篇海》爲木版跨驢背以負物者。又《廣韻》巨業切,音跲。极插也。(極)《唐韻》渠力切《集韻》《韻會》竭憶切《正韻》竭戟切,禁入聲。《說文》棟也。《徐曰》極者屋脊之棟,今人謂高及甚爲極,義出於此。又天地未分以前曰太極。《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註》無稱之稱,不可得而名也。又皇極,大中也。《書·洪範》皇建其有極。《疏》人君爲民之主,大自立其有中之道。又北辰曰北極,老人星曰南極。《書·舜典·正義》引《王蕃·渾天說》曰:北極出地三十六度,南極入地三十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