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膏到原隰,黍稷遍含香
流膏到原隰,黍稷遍含香释义
【黍稷】1.黍和稷。为古代主要农作物。亦泛指五谷。《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晋葛洪《抱朴子·明本》:“珍黍稷之收,而不觉秀之者丰壤也。”2.《诗·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后因以“黍稷”为感叹古今兴亡之典。宋韩琦《寄题广信君四望亭》诗:“古道入秋漫黍稷,远坡乘晚下牛羊。”王闿运《上征赋》:“访故宋之殿闕兮,宜黍稷之离离。”参见“黍离麦秀”。
【遍】《廣韻》與徧同。詳彳部徧字註。
【含香】1.带着香气。南朝梁江淹《待罪江南思北归赋》:“桂含香兮作叶,藕生莲兮吐丝。”唐李百药《笙赋》:“柳佩翠而辞寒,梅含香而受日。”2.古代妇女衔香于口以增芬芳之气。唐张鷟《游仙窟》:“艳色浮粧粉,含香乱口脂。”宋辛弃疾《瑞鹤仙·赋梅》词:“溪奩照梳掠。想含香弄粉,艳粧难学。”3.谓含服香药。香,指春药。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助情花》:“明皇正宠妃子,不视朝政……﹝安禄山﹞因进助情花香百粒,大小如粳米而色红。每当寝处之际,则含香一粒助情发兴,筋力不倦。”4.古代尚书郎奏事答对时,口含鸡舌香以去秽,故常用指
【流】〔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力求切,音留。《說文》水行也。《爾雅·釋言》流,覃也。《疏》謂水之流,必相延及。《詩·大雅》如川之流。又《爾雅·釋詁》流,擇也,求也。《詩·周南》左右流之。又下也。《詩·豳風》七月流火。又流漫無節制也。《禮·樂記》樂勝則流。又《書·禹貢》二百里流。《禮·王制》千里之外曰采,曰流。又放也。《書·舜典》流宥五。又視不端諦曰流。《左傳·成六年》鄭伯視流而行速。又走也。《戰國策》楚襄王流淹于城陽。《註》謂走而自匿。又《周禮·冬官·玉人註》鼻勺曰流,凡流皆爲龍口。又《前漢·食
【膏】《唐韻》古勞切《集韻》《韻會》居勞切《正韻》姑勞切,音高。《說文》肥也。《韻會》凝者曰脂,澤者曰膏。一曰戴角者脂,無角者膏。《元命包》膏者,神之液也。《易·鼎卦》雉膏不食。《晉語》不能爲膏,而祗離咎也。《註》膏,肥也。《又》夫膏之性,難正也。《註》膏,肉之肥者。《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狶膏棘軸。《註》狶膏,豬脂也。又《博雅》人一月而膏。《左傳·成十年》居肓之上,膏之下。《註》心下爲膏。又《正韻》澤也。《博雅》膏,滑澤也。《易·屯卦》屯其膏。《疏》正義曰:膏謂膏澤也。又脣脂,以膏和丹作之,亦曰膏。《詩·衞風》
【到】《唐韻》《正韻》都導切《集韻》《韻會》刀號切,音倒。《爾雅·釋詁》到,至也。《疏》到者,自遠而至也。《詩·大雅》靡國不到。又姓。《韻會》出彭城楚令尹屋到之後。
【原隰】与低湿之地。《书·禹贡》:“原隰厎绩,至于猪野。”《国语·周语上》:“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韦昭注:“广平曰原,下湿曰隰。”《汉书·货殖传序》:“於是辩其土地川泽丘陵衍沃原隰之宜,教民种树畜养。”唐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诗:“山川勤远略,原隰軫皇情。”清戴名世《陈某诗序》:“家在郊野,村落环匝,原隰上下,云烟縹緲。”2.泛指原野。南朝梁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於是驱马原隰,卷甲遄征。”宋王安石《得子固书因寄》诗:“重登城头望,喜气满原隰。”清魏源《次韵<前出塞>》之一:“星燧燎原隰,蚁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