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连光景随时俗,盗窃声名至暮年
诗句 | 读音 |
---|---|
盗窃声名至暮年 | 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dàoqièshēng míngzhìmùnián |
留连光景随时俗 | 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韵脚:入三燭 拼音: liú liánguāng jǐngsuí shísú |
留连光景随时俗,盗窃声名至暮年释义
【盗】〔古文〕《唐韻》徒到切《集韻》《韻會》大到切《正韻》杜到切,音導。《說文》私利物也。《易·說卦》坎爲盜。《疏》取水行潛,竊如盜賊也。《左傳·文十八年》竊賄爲盜,盜器爲姦。《周禮·秋官》司隸帥其民而搏盜賊。《詩·小雅》君子信盜,亂是用暴。《傳》盜,逃也。《風俗通》言其晝伏夜奔,逃避人也。又《正字通》凡隂私自利者皆謂之盜。《穀梁傳·哀四年》春秋有三盜,微殺大夫,謂之盜。非所取而取之,謂之盜。辟中國之正道以襲利,謂之盜。又泉名。《後漢·郡國志》徐州有盜泉。《說苑》水名盜泉,孔子不飲,醜其名也。又星名。《宋史·天
【声名】。《礼记·祭统》:“铭者,论譔其先祖之有德善、功烈、勋劳、庆赏、声名,列於天下,而酌之祭器。自成其名焉,以祀其先祖者也。”唐杜甫《奉赠王中允维》诗:“中允声名久,如今契阔深。”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三折:“你虽有万贯财,争如俺七步才,两件儿那一件声名大?”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七:“她本想早给小芹找个婆家推出门去,可是因为自己声名不正,差不多都不愿意跟她结亲。”2.声教和名教。南朝陈徐陵《为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文物以纪之,声名以发之,斯实不世之隆恩,寧曰循常之恆礼。”明杨慎《楚雄府定远县新建儒学记》:“皇
【至】〔古文〕《唐韻》《集韻》《韻會》脂利切《正韻》支義切,音摯。《說文》飛鳥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猶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來也。《玉篇》來也。《詩·小雅》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禮·樂記》物至知知,然後好惡形焉。《註》至,來也。又《玉篇》達也,由此達彼也。《書·無逸》自朝至于日中昃。《詩·小雅》我征徂西,至于艽野。又極也。《易·坤卦》至哉坤元。《註》至謂至極也。又《繫辭》易其至矣乎。《莊子·逍遙遊》故曰:至人無己。《註》至極之人。又善也。《禮·坊記》以此坊民婦猶有不至者。《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覆之而角至。
【暮】《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莫故切,音慕。本作莫。《說文》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註》平野中望日將落,如在草茻中也。《史記·伍子胥傳》吾日暮塗遠。《屈原·離騷》恐美人之遲暮。○按經典本皆作莫。今或相承用暮字。
【年】漢典考證:〔又叶禰因切,音民。〕 謹按禰因切非民字之音。謹照音義民改紉。考證:〔又叶禰因切,音民。〕 謹按禰因切非民字之音。謹照音義民改紉。
【留连】亦作“留联”。1.犹滞留,滞积。《素问·生气通天论》:“邪气留连,乃为洞泄。”《素问·疏五过论》:“尝富后贫,名曰失精。五气留连,病有所并。”2.犹流离,流浪。汉焦赣《易林·讼之蹇》:“留连多难,损其食粮。”3.耽搁;拖延。《后汉书·刘陶传》:“事付主者,留连至今,莫肯求问。”《魏书·宗钦传》:“既承雅赠,即应有答,但唱高则难和,理深则难训,所以留连日月,以至于今。”郭沫若《长春集·跨上火箭篇》:“工农文章遍天下,作家何得再留连?”4.留恋不舍。三国魏曹丕《燕歌行》之二:“飞鸟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自存。
【光景】。《楚辞·九章·惜往日》:“惭光景之诚信兮,身幽隐而备之。”洪兴祖补注:“《説文》云:景,光也。”南朝梁萧子范《春望古意》诗:“光景斜汉宫,横桥照彩虹。”宋王安石《白云》诗:“愿回羲和借光景,常使秀色留檐边。”2.喻恩泽。《韩诗外传》卷三:“孔子贤乎英杰而圣德备,弟子被光景而德彰。”3.光辉;光亮。《西京杂记》卷一:“剑在室中,光景犹照於外。”《晋书·刘元海载记》:“其夜梦旦所见鱼变为人,左手把一物,大如半鷄子,光景非常。”宋王安石《四皓》诗:“灵珠在泥沙,光景不可昏。”4.光阴;时光。南朝梁沉约《休沐寄
【随时】时势;切合时宜。《易·随》:“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王弼注:“得时,则天下随之矣。随之所施,唯在于时也;时异而不随,否之道也。”《国语·越语下》:“夫圣人随时以行,是为守时。”韦昭注:“随时:时行则行,时止则止。”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论文下·祖不得称皇考》:“好古之士,当随时变通,所谓礼从宜也。”2.任何时候;不拘何时。唐骆宾王《与程将军书》:“随时任其舒卷,与物同其波流者矣。”宋张道洽《岭梅》诗:“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巴金《秋》四:“你高兴,随时可以来耍。”3.随着季节时令。
【俗】〔古文〕圱《唐韻》似足切《集韻》《韻會》《正韻》松玉切,音續。習也。上所化曰風,下所習曰俗。《釋名》俗,欲也,俗人所欲也。《禮·曲禮》禮從宜,使從俗。又《周禮·天官》八則治都鄙,六曰禮俗,以馭其民。又不雅曰俗。《黃庭堅曰》士俗不可醫。或問不俗之狀,庭堅曰:難言也。視其平居,無以異於人,臨大節而不可奪,此不俗人也。 《說文》从人,谷聲。《徐曰》俗之言續也。轉相習也。漢典考證:〔相如上林賦徼受屈。〕 謹照原文上林賦改子虚賦。 考證:〔相如上林賦徼受屈。〕 謹照原文上林賦改子虚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