溜□□□□□□,□藤穿壁鏁晴□

溜□□□□□□,□藤穿壁鏁晴□

诗句读音
□藤穿壁鏁晴□平仄:平 平 仄 平
韵脚:下平十四清
拼音: téngchuān bìqíng
溜□□□□□□平仄:
韵脚:去四十九宥
拼音: liū|liù

溜□□□□□□,□藤穿壁鏁晴□释义

【藤】《唐韻》《正韻》徒登切,音騰。《說文》藟也。今總呼草蔓延如藟者。又《集韻》苰藤,草名。胡麻也。又州名。《韻會》隋攺永平州爲藤州。《唐書·李嗣眞傳》來俊臣獄興,嗣眞上書,流藤州。

【穿壁】《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隣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暎光而读之。”后以形容学习勤苦。北周宇文逌《<庾开府集>序》:“穿壁未勤,映萤愈甚。”2.凿通墙壁。《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封爵未下,会蒙疾发……时有鍼加,权为之惨慽,欲数见其颜色,又恐劳动,常穿壁瞻之。”唐韩愈《和侯协律咏笋》:“狂剧时穿壁,羣强几触藩。”汉

【晴】《唐韻》疾盈切《集韻》《韻會》慈盈切,音情。夝或作晴暒。《玉篇》雨止也,晴明也,無雲也。《史記·天官書》天晴而見景星。又《韻補》叶慈良切。《張籍·祭韓愈詩》公因同歸還,居處各一方。中秋十六夜,魄圓天差晴。又《說文》夝,雨而夜除星見也。《註》今俗作晴,非。

【溜】《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力救切,音霤。水名。《說文》水在鬱林郡。《後漢·郡國志》鬱林郡有中溜縣。又《水經注》漢水於槃頭郡南與溜水合。又水溜下也。《孫綽·遊天台山賦》醴泉涌溜于隂渠。又《馬觀瀛涯勝覽》弱水三千,舟行遇風,一失入溜,則水弱而沒溺。又發也。《管子·宙合篇》減溜大成。《註》減,盡也。溜,發也。言徧環畢莫不備得,故曰減溜大成。又與霤同。《左傳·宣三年》三進及溜。《正義》溜,謂簷下水滴之處。又《集韻》力求切,音留。義同。又與留同。《戰國策》成皋石溜之地。《註》古作石留。又與流通。《靈樞經》所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