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
诗句 | 读音 |
---|---|
柳吐金丝莺语早 | 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韵脚:上三十二晧 拼音: liǔtǔ|tùjīn sīyīng yǔzǎo |
惆怅香闺暗老 | 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仄 韵脚:上三十二晧 拼音: chóu chàngxiāng guīànlǎo |
柳吐金丝莺语早,惆怅香闺暗老释义
【柳】〔古文〕丣《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力九切,留上聲。《說文》小楊也。本作桺。从木丣聲。《埤雅》柔脆易生,與楊同類。縱橫顚倒植之皆生。又柳谷,日入處。《書·堯典》宅西曰昧谷。徐廣云:柳谷。《宋祁筆記》古文卯本柳字,後借爲辰卯之卯。北本別字,後借爲西北之北。虞翻笑鄭元不識古文,以卯爲昧,訓北曰:北,猶別也。又星名。《爾雅·釋天》咮謂之柳。又車也。服虔曰:東郡謂廣轍車爲柳。李奇曰:大牛車爲柳。鄧展曰:喪車爲柳。又《爾雅·釋樂》宮謂之重,商謂之敏,角謂之經,徵謂之迭,羽謂之柳。又侯國名。《前漢·地理志》屬渤
【吐】《唐韻》《正韻》他魯切《集韻》《韻會》統五切,音土。《說文》寫也。《玉篇》口吐也。《詩·大雅》柔則茹之,剛則吐之。《左傳·僖六年》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史記·魯世家》周公一飯三吐哺。又《增韻》出也,舒也。《前漢·劉向傳》發明詔,吐德音。《唐書·房琯傳》辭吐華暢。又姓。《正字通》隋將軍吐萬緒。又複姓,後魏有吐奚、吐難、吐萬氏。又《廣韻》湯故切《集韻》《韻會》《正韻》土故切,音兔。《廣韻》歐也。
【金丝】1.金制的线。唐苏鹗《杜阳杂编》卷下:“公主乘七寳步輦……其上仍络以真珠玳瑁,又金丝为流苏,彫轻玉为浮动。”五代和凝《采桑子》词:“丛头鞋子红编细,裙窣金丝。”2.乐器的金属弦。南朝梁元帝《和弹筝人》:“琼柱动金丝,奏声发赵曲。”唐权德舆《奉和圣制重阳日即事六韵》:“金丝响仙乐,剑舃罗宗公。”3.借指弦乐器。宋柳永《玉楼春》词之三:“金丝玉管咽春空,蜡炬兰灯烧晓色。”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五:“先生闻乐,喜金丝乎?喜瓦缶乎?”4.借指《乐经》。清魏源《题嘉禾冯广文登府陔园图》诗:“毛公世礼乐,尚缺《陔》《华
【莺语】1.莺的啼鸣声。晋孙绰《兰亭》诗之二:“鶯语吟脩竹,游鳞戏澜涛。”唐白居易《琵琶引》:“间关鶯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陈三立《园夜听骤雨》诗:“賸得放晴浇茗椀,隔枝鶯语可分明。”2.形容悦耳的语音或歌声。宋张先《醉桃源》词:“歌停鶯语舞停鸞,高阳人更闲。”徐迟《牡丹》三:“她经常穿蜜黄色的袍子,著淡青色的坎肩……莺语沥沥,粉香四溢。”
【早】《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子皓切,遭上聲。《說文》晨也。又先也。《易·坤卦》由辨之不早辨也。又與皁同。《周禮·地官·司徒》宜皁物。《註》皁物,柞、栗之屬。《釋文》皁音早。本或作早。 《說文》作。从日在甲上。
【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楚辞·九辩》:“廓落兮,羇旅而无友生;惆悵兮,而私自怜。”晋陶潜《归去来兮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悵而独悲。”唐韦瓘《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悵事,不知今夕是何年。”宋苏轼《梦中绝句》:“落英满地君不见,惆悵春光又一年。”明陆采《怀香记·缄书愈疾》:“心惆悵,把佳期翻为灾瘴。”巴金《春》十五:“他惆怅地在觉民的窗下徘徊一阵,觉得没有趣味,一个人寂寞地走了。”2.惊叹。唐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至尊含笑催赐金,圉人太僕皆惆悵。”仇兆鳌注引申涵光曰:“‘圉人太僕皆惆悵’,讶
【香闺】年女子的内室。唐陶翰《柳陌听早莺》诗:“乍使香闺静,偏伤远客情。”前蜀韦庄《赠姬人》诗:“请看京与洛,谁在旧香闺。”宋柳永《临江仙引》词:“香闺别来无信息,云愁雨恨难忘。”清李渔《风筝误·闺哄》:“小生蒙詹家二小姐多情眷恋,约我一更之后,潜入香闺。”2.指青年女子;闺女。唐司空图《冯燕歌》:“传道张婴偏嗜酒,从此香闺为我有。”郭沫若《<离骚>今译》:“趁着这琼枝上的瑶花还未飘零,我要到下方去送给可爱的香闺。”
【暗】《唐韻》《集韻》《韻會》烏紺切。音闇。《說文》日無光也。《玉篇》不明也。又《博雅》深也。《揚雄·甘泉賦》稍暗暗而靚深。《註》暗暗,深空之貌。又《集韻》鄔感切,音黤。義同。又《韻補》叶伊甸切。《歐陽修·送胡學士詩》都門春漸動,柳色綠將暗。挂帆千里風,水闊江灩灩。
【老】〔古文〕《廣韻》盧皓切《集韻》《韻會》《正韻》魯皓切,音栳。《說文》考也。七十曰老。从人毛匕,言須髮變白也。《禮·曲禮》七十曰老而傳。《公羊傳·宣十一年》使帥一二耋老而綏焉。《註》六十稱耋,七十稱老。又《詩·鄭風》與子偕老。《疏》沒身不衰也。《禮·祭義》貴老。爲其近于親也。又《周禮·地官·鄕老註》老,尊稱也。又《儀禮·聘禮》授老幣。《註》老賔之臣。《疏》大夫家臣稱老。又《禮·曲禮》國君不名卿老。《註》卿老亦卿也。又《禮·王制》天子之老。《註》老謂上公。又《禮·禮運》三老在學。《註》乞言,則受之三老。《左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