逦迤前冈厌后冈,一川桑柘好残阳

逦迤前冈厌后冈,一川桑柘好残阳

诗句读音
逦迤前冈厌后冈平仄:仄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lǐ yǐqiángāng4hòu
一川桑柘好残阳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yī chuānsāng zhèhǎo|hàocán yáng

逦迤前冈厌后冈,一川桑柘好残阳释义

【逦迤】亦作“邐迆”。1.曲折连绵貌。《后汉书·舆服志下》:“术氏冠,前圆,吴制,差池邐迆四重。赵武灵王好服之。”《文选·吴质<答东阿王书>》:“夫登东岳者,然后知众山之邐迆也。”刘良注:“邐迆,小而相连貌。”一本作“邐迤”。唐韦应物《澧上西斋寄诸友》诗:“清川下邐迤,茅栋上岧嶤。”唐元稹《黄明府诗》:“邐迤七盘路,坡陀数丈城。”清厉鹗《八月十五日同丁敬身游龙华寺》诗:“邐迆峯覆釜,参错树排薺。”韩北屏《伊犁河畔》:“赛里木湖的南岸,一大片宽广的草原,从湖边逦迤直到天山脚下。”2.曲折行进貌。《旧唐书·李训传》:

【冈】〔古文〕《廣韻》古郎切《集韻》《韻會》居郎切,音剛。《說文》岡,山脊也。从网从山,取上銳下廣形。《爾雅·釋山》山脊岡。《詩·周南》陟彼高岡。《小雅》如岡如陵。《五代史·唐紀》李克用破孟方立於郉州,還軍置酒三垂岡。又《韻會》通作阬。《前漢·揚雄傳》衆軍於東阬。《註》阬,讀作岡。 《韻會》說文本从山,俗又加山作崗,非。 《集韻》或作。

【厌】《唐韻》於葉切《集韻》《韻會》益涉切,饜入聲。《說文》笮也。从厂,聲。《徐曰》笮,鎭也。壓也。一曰伏也。《左傳·昭二十六年》將以厭衆。《前漢·杜鄴傳》折衝厭難。《註》厭者,壓也。鎭壓難,使之銷靡也。又《正韻》順從貌。《荀子·儒效篇》天下厭然猶一也。又《增韻》禳也,當也。《史記·高祖紀》於是因東游以厭之。又合也。《周禮·春官巾車》王后厭翟。《註》次其羽,使相迫也。又損也。《左傳·文二年》及晉處父盟以厭之。《註》厭猶損也。又《儀禮·鄕飮酒禮》賔厭介入門左。《註》推手曰揖,引手曰厭。《疏》引手曰厭者,以手向身引

【一川】1.一条河流。《汉书·沟洫志》:“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赣水》:“豫章水出赣县西南而北入江,盖控引众流,总成一川。”2.一片平川;满地。多用于形容自然景色。唐杜甫《自瀼西荆扉且移居东屯茅屋》诗之一:“平地一川稳,高山四面同。”宋贺铸《青玉案》词:“试问閒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元赵显宏《满庭芳·耕》曲:“耕田看书,一川禾黍,四壁桑榆,庄家也有欢娱处,莫説其餘。”

【桑柘】桑木与柘木。《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命野虞无伐桑柘,鸣鳩拂其羽,戴胜降於桑。”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二:“而先植桑柘已成,蚕丝之利,甲於东南,迄今尤盛。”元张养浩《寨儿令·绰然亭独坐》曲:“杨柳风微,苗稼云齐,桑柘翠烟迷。”清周亮工《樵川城中》诗:“林边桑柘好,何地认烽烟。”2.指农桑之事。唐韩愈《县斋有怀》诗:“惟思涤瑕垢,长去事桑柘。”清黄宗羲《郑兰生八十寿序》:“先生沉名於桑柘,弋者何慕。”典

【好】〔古文〕《唐韻》呼皓切《集韻》《韻會》《正韻》許皓切,蒿上聲。美也,善也。《詩·鄭風》琴瑟在御,莫不靜好。又相善也。《詩·衞風》永以爲好也。又好會也。《周禮·春官》琬圭以結好。《左傳·文十二年》藉寡君之命,結二國之好。又人名。張好好,年十三,姣麗善歌,杜牧置樂籍中。見《唐書·杜牧傳》。又曲名。武夷君于山頂會鄕族,仙樂競奏,唱人閒好。見《武夷山志》。又《廣韻》呼到切《集韻》《韻會》《正韻》虛到切,音耗。《說文》愛而不釋也。女子之性柔而滯,有所好,則愛而不釋,故於文,女子爲好。《詩·唐風》中心好之。又孔也。《

【残阳】犹夕阳。唐钱起《送夏侯审校书东归》诗:“破镜催归客,残阳见旧山。”明刘基《菩萨蛮》词:“渡口欲黄昏,残阳归掩门。”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词:“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