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鼓传声催暝色,麴车迷辙寄馀欢
| 诗句 | 读音 |
|---|---|
| 漏鼓传声催暝色 | 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平 仄 拼音: lòu gǔchuán shēngcuīmíng sè |
| 麴车迷辙寄馀欢 | 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chē|jūmízhéjìhuān |
漏鼓传声催暝色,麴车迷辙寄馀欢释义
【漏鼓】报更漏的鼓。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穀水》:“城上西面列观,五十步一睥睨,屋臺置一钟,以和漏鼓。”唐杜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漏鼓还思昼,宫鶯罢囀春。”清顾列星《少年游·秋夜》词:“银河天外望频赊,漏鼓正三挝。”
【传声】传播声音。北魏温子昇《捣衣》诗:“香杵纹砧多远近,传声递响何凄凉。”南朝梁萧绎《咏歌》:“传声入鐘磬,餘转杂箜篌。”唐杜甫《示獠奴阿段》诗:“病渴三更迴百首,传声一注湿青云。”2.谓传播声威。宋苏辙《大行皇太后换词》之二:“定策从中禁,传声震海隅。”3.传达语言。唐杜甫《奉送王信州崟北归》诗:“下詔选郎署,传声典信州。”宋曾巩《陈睦鸿胪卿制》:“传声赞导之官,所以宾接四方之使客,位在九列,礼秩甚隆。”清缪艮《沉秀英传》:“后屡託友人赵小补传声邀予,久未践约。”典
【催】《唐韻》《集韻》《韻會》倉回切,音崔。促也,迫也。 本作趣,古有趣無催,催促皆後人所增。催趣同聲,實一字。
【暝色】色。南朝宋谢灵运《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唐杜甫《光禄坂行》:“树枝有鸟乱鸣时,暝色无人独归客。”茅盾《子夜》一:“从桥上向东望,可以看见浦东的洋栈像巨大的怪兽,蹲在暝色中。”
【车】〔古文〕《廣韻》九魚切《集韻》《韻會》《正韻》斤於切,音居。《廣韻》車,輅也。《古史考》黃帝作車,引重致遠。少昊時加牛,禹時奚仲爲車正,加馬。《書·舜典》車服以庸。《易·大有》大車以載。《論語疏》大車,牛車,平地載任之車也。小車,駟馬車、田車、兵車、乘車也。又山車,自然之車也。《禮·禮運》山出器車。《疏》謂其政太平,山車垂鉤,不揉治而自員曲也。又巾車,官名。《周禮·春官》巾車,掌公車之政令。《註》巾,猶衣也。巾車,車官之長,車皆有衣以爲飾,故名。又公車,署名。《後漢·光武紀》詔公卿、司隸、州牧,舉賢良方正
【迷】《唐韻》莫兮切《集韻》《韻會》緜披切《正韻》綿兮切,音麛。《說文》惑也。《易·坤卦》先迷後得。《書·舜典》烈風雷雨弗迷。《詩·小雅》俾民不迷。
【辙】《廣韻》《集韻》《韻會》《正韻》直列切,音徹。《說文》迹也。《增韻》車輪所碾迹也。餘詳前軌字註。◎按《莊子·人閒世》螳蜋怒臂以當車轍。別作軼。《淮南子·道應訓》絕塵弭轍。別作。《史記·平傳》門外多長者車轍。別作徹。古字多通用,不必泥。
【寄】《唐韻》《集韻》《韻會》居義切《正韻》吉器切,音記。《說文》托也。《增韻》寓也。《周語》國無寄寓。《註》不爲廬舍以寄羈旅之客也。又《齊語》管子曰:作內政而寄軍令焉。又《廣韻》附也。《增韻》傳也。《禮·王制》東方曰寄。《註》東方通言之官,謂傳寄東方之言也。又郊遂寄棘,屛退不率敎者於遠方曰寄。又《史記·酷吏傳》請寄無所聽。《註》請寄,猶囑托也。又寄生,草名。又寄居,小蟹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