镂刻非因巧,陶镕未有瑕
镂刻非因巧,陶镕未有瑕释义
【陶镕】“陶熔”。1.陶铸熔炼。比喻培育、造就。前蜀杜光庭《亲随司空为大王醮葛仙化词》:“臣曲荷陶鎔,实深造化,唯虔祷祝,少答恩慈。”宋曾巩《贺东府启》:“巩蚤游墙屏,幸遇陶鎔。”《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这还算安老爷、安太太一年的水磨工夫,才陶熔得姑娘这等幽嫻贞静。”谢觉哉《不惑集·忆叔衡同志》:“他的诲人,似乎摆着正经面孔而又不摆着正经面孔,似乎他向你请益,而实则你就在他的陶熔中。”2.熔化,融合。清黄景仁《太白墓》诗:“陶鎔屈宋入大雅,挥洒日月成瑰词。”清黄鷟来《述别叙怀》诗之四:“陶谢与李杜,大冶归陶鎔。
【未有】;不曾有。《诗·大雅·绵》:“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史记·魏公子列传》:“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梁书·许懋传》:“且燧人以前至周之世,未有君臣,人心淳朴。”《水浒传》第二一回:“﹝宋江﹞在这里做押司,只是客居……敢怕是未有家室。”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然笔能杀人,犹有或知之者;至笔之杀之较刀之杀人,其快其兇,更加百倍,则未有能知之而明言以诫世者。”2.谓尚未成形。《史记·律书》:“圣人知天地识之别,故从有以至未有,以得细若气,微若声。”张守节正义:“从有,谓万
【瑕】《唐韻》乎加切《集韻》《韻會》《正韻》何加切,音遐。《說文》玉小赤也。《前漢·司馬相如傳》赤瑕駁犖。《註》赤瑕,赤玉也。又玉玷也。《左傳·宣十五年》瑾瑜匿瑕。《禮·聘義》瑕不揜瑜。《註》瑕,玉之病也。又過也。《詩·大雅》烈假不瑕。《註》烈,光,假,大,瑕,過也。《左傳·僖七年》予取予求,不汝疵瑕也。《註》不以汝爲罪釁也。又《博雅》瑕,裂也。又遠也。《詩·衞風》不瑕有害。《傳》瑕,遠也。《箋》瑕,猶過也。又《管子·制分篇》故凡用兵者,攻堅則軔,乗瑕則神。《註》瑕,謂虛脆也。又《管子·法法篇》令入而不至謂之瑕
【镂刻】1.雕刻。《晏子春秋·谏下十四》:“身服不杂綵,首服不鏤刻。”清黄景仁《灵壁磬石歌》:“峯峦洞穴卒嗟见,鏤刻微茫穷芒鍼。”徐迟《直薄峨眉金顶记》:“铜塔二十一层,镂刻得更加精细。”2.犹铭刻,铭记。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八章:“可是有一天,终于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件深深镂刻在道静心里,使她永不能忘的事。”3.指文词的锤炼。《红楼梦》第七八回:“二爷细心鏤刻,定又是风流悲感,不同此等的了。”
【非】《唐韻》甫微切《集韻》《韻會》匪微切,音飛。《說文》違也。从飛下翄,取其相背。《玉篇》不是也。《書·說命》無恥過作非。《易·繫辭》辨是與非。又《玉篇》下也。又《玉篇》隱也。又《增韻》訾也。《孝經·五章》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又《玉篇》責也。《前漢·魏相傳》使當世責人非我。又山名。《山海經》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又姓。《風俗通》非子,伯益之後。又《集韻》《韻會》《正韻》尾切,音斐。《集韻》本作誹。謗也。《前漢·食貨志》不入言而腹非。《史記·平準書》作腹誹。又《鼂錯傳》非謗不治。《註》非,讀曰誹。又《韻會
【因】〔古文〕《唐韻》於眞切《集韻》《韻會》《正韻》伊眞切,音姻。《說文》从囗大。會意。《徐鍇曰》能大者,衆圍就之也。又仍也,襲也。《論語》殷因於夏禮。《孟子》爲高必因丘陵,爲下必因川澤。《書·堯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註》析而又析也。《禮·禮器》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享帝于郊。又依也。《論語》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又托也。《孟子》時子因子而以告孟子。又由也。《鄒陽·上梁王書》夜光之璧,以暗投人於道,莫不按劒相眄者,無因至前也。又緣也。《傳燈錄》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因
【巧】〔古文〕丂《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苦絞切,敲上聲。《說文》技也。《廣韻》能也,善也。《韻會》機巧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爲良。《山海經》義均始爲巧,倕始作下民百巧。又《增韻》拙之反。《韻會》黠慧也。《老子·道德經》大巧若拙。《淮南子·主術訓》是故有大略者,不可責以捷巧。又《廣韻》好也。《詩·衞風》巧笑倩兮。又《韻會》射者工于命中曰巧。《孟子》知譬則巧也。又《廣韻》僞也。《詩·小雅》巧言如簧,顏之厚矣。《傳》出言虛僞,而不知慚於人。《禮·月令》毋或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