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注释版
- 32 次浏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先生,指孔子。时习:按一定的时间复习。{不亦说乎}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愠:生气,发怒。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吾:人称代词,我。日:每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立:站立,站得住。惑:迷惑,疑惑。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十二章注释版相关古诗注释
宋有狙(jū)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kuì)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xùn)于己也。先诳(kuáng)之曰:“与若芧(…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qǐ)。遗:给予、馈赠的意思。一端:即半匹。古人以二丈为一“端”,二端为一“匹”。绮:绫罗一类的丝织品。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故人:古时习用于朋友,…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qiǎn),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yì)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建安中:建安年间。建安,…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qǐ)窗,阿(ē)阁三重阶。疏:镂刻。绮:有花纹的丝织物。这句是说刻镂交错成雕花格子的窗。阿阁:四面有曲檐的楼阁。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明月皎(jiǎo)夜光,促织鸣东壁。皎夜光:犹言明夜光。促织:蟋蟀的别名,一作“趣织”。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指北斗七星中的第五星。北斗七星形似酌酒的斗:…
行行重(chóng)行行,与君生别离。重:又。这句是说行而不止。生别离:是“生离死别”的意思。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相去:相距,相离…
承宫,琅(láng)邪(yá)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寻之。见而欲笞(…
曾子寝(qǐn)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shēn)坐于足,童子隅(yú)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睆(huǎn),大夫之箦(zé)与?”子春曰:“止!”曾子闻之,瞿(…
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有一善,从而赏之,又从而咏歌嗟叹之,所以乐其始而勉其终。有一不善,从而罚之,又从而哀矜惩创之…
隰(xí)有苌(cháng)楚,猗(ē)傩(nuó)其枝,夭(yāo)之沃沃,乐子之无知。隰:低湿的地方。苌楚:蔓生植物,今称羊桃,又叫猕猴桃。猗傩:同“婀娜”,茂盛而柔美的样子…
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zhǎng)而揠(y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gǎo)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我徂(cú)东山,慆(tāo)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yuān)蜎者蠋(zhú),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东山:在今山东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