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源边邑,秦人隐处山

洛水源边邑,秦人隐处山

诗句读音
洛水源边邑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拼音: luò shuǐyuánbiān yì
秦人隐处山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上平二十八山
拼音: qín rényǐn|yìnchǔ|chù1

洛水源边邑,秦人隐处山释义

【洛水】1.古水名。即今河南省洛河。汉扬雄《羽猎赋》:“鞭洛水之宓妃,餉屈原与彭胥。”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洛水》:“洛水出京兆上洛县讙举山。”唐王维《奉和圣制与太子诸王三月三日龙池春禊应制》:“赋掩陈王作,杯如洛水流。”2.古水名。一名北洛水。即今陕西省北洛河。《山海经·西山经》:“丹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鱼。”3.古水名。即雒水。今四川省沱江诸源之一。4.古水名。一名洛涧。即今安徽省洛河。

【源】《廣韻》《集韻》《韻會》愚袁切,音元。《說文》水泉本也。《禮·月令》爲民祈祀山川百源。《註》衆水始出爲百源。又水名。《水經注》沁水東與丹水合,水出上黨高都縣故城東北阜下,俗謂之源源水。又姓。《北魏書·源賀傳》禿髮傉檀之子賀入後魏,魏大武謂之曰:與卿同源,可爲源氏。 《韻會》本作厵,篆省作原。

【边邑】犹边城。泛指边境地区。《礼记·玉藻》:“诸侯之於天子,曰某土之守臣某;其在边邑,曰某屏之臣某。”《史记·伍子胥列传》:“楚平王以其边邑钟离与吴边邑卑梁氏俱蚕,两女子争桑相攻,乃大怒。”唐李白《古风》之十四:“荒城空大漠,边邑无遗堵。”宋曾巩《太祖皇帝总叙》:“强僭之国,皆接以恩礼,商贾往来不禁,有出境犯其令者,迺为之置市边邑,使两利。”

【秦人】秦代统一全国,开展对外交通,北方和西方的邻国往往称中国人为“秦人”。直至汉晋,仍沿用此称。《史记·大宛列传》:“闻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汉书·匈奴传上》:“穿井筑城,治楼以藏穀,与秦人守之。”颜师古注:“秦时有人亡入匈奴者,今其子孙尚号秦人。”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异二·汉人唐人秦人》:“马永卿引《西域传》言:‘秦人,我匄若马。’註:‘谓中国人为秦人。’”

【隐】〔古文〕《唐韻》《正韻》於謹切《集韻》《韻會》倚謹切,音櫽。《爾雅·釋詁》隱,微也。《註》微謂逃藏也。《易·乾卦》龍德而隱者也。又《禮·禮運》大道旣隱。《註》隱猶去也。又《說文》蔽也。《玉篇》匿也。《論語》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禮·檀弓》事親有隱而無犯。《魯語》五而已,無有隱者,隱乃諱也。又《廣韻》私也。《論語》吾無隱乎爾。《疏》孔子敎人無所隱惜。又《玉篇》不見也。《易·繫辭》巽稱而隱。《註》稱揚命令,而百姓不知其由。《史記·韓安國傳》壷遂之深中隱厚。又《禮·曲禮》不以隱疾。《註》隱疾,衣中之疾也。又《

【处】《唐韻》昌與切《集韻》《正韻》敞呂切,音杵。《玉篇》居也。《詩·王風》莫或遑處。又止也。《詩·召南》其後也處。 《廣韻》留也,息也,定也。又居室也。《詩·大雅》于時處處。又歸也。《左傳·襄四年》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又分別也。《晉書·杜預傳》處分旣定,乃啓請伐吳之期。又制也。《晉書·食貨志》人閒巧僞滋多,雖處以嚴,而不能禁也。又姓。《前漢·藝文志》《處子》九篇。《師古註》《史記》云:趙有處子。《廣韻》《風俗通》云:漢有北海太守處興。又州名。《一統志》晉屬永嘉郡,隋置處州。又《廣韻》讀去聲,昌據切。

【山】《廣韻》所閒切《集韻》《韻會》師閒切《正韻》師姦切,與刪音同。《說文》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也。《徐曰》象山峰起之形。《釋名》山,產也。產萬物者也。《易·說卦》天地定位,山澤通氣。《書·禹貢》奠高山大川。《爾雅·釋山》河南華,河西嶽,河東岱,河北恆,江南衡,《周禮》謂之鎮。《鄭註》鎮名山安地德者也。又《山海經》山分東西南北中五經。南則自蜀中西南至吳越諸山界。西則自華隂嶓冢以至崑崙積石諸山,今隴西甘肅玉門外,其地也。北則自狐岐大行以至王屋孟門諸山,是禹貢冀雍兩州之境也。東則自泰岱姑射沿海諸境,則禹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