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

诗句读音
江南梅雨天平仄:平 平 平 仄 平
韵脚:下平一先
拼音: jiāng nánméi yǔtiān
洛下麦秋月平仄:仄 仄 仄 平 仄
拼音: luò xià4qiū yuè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释义

【江南】1.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各时代的含义有所不同:汉以前一般指今湖北省长江以南部分和湖南省、江西省一带;后来多指今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一带。《左传·昭公三年》:“王以田江南之梦。”汉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孤与将军,恩如骨肉,割授江南,不属本州。”唐张九龄《感遇》诗:“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緑林。”陈毅《东征初抵高淳》诗:“此日一帆凭顾盼,重山復水是江南。”周恩来《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2.南北朝时,南朝与北朝隔江对峙,因称南朝及其统治下的地区为江南。南朝

【梅雨】指初夏产生在江淮流域持续较长的阴雨天气。因时值梅子黄熟,故亦称黄梅天。此季节空气长期潮湿,器物易霉,故又称霉雨。《太平御览》卷九七○引汉应劭《风俗通》:“五月有落梅风,江淮以为信风。又有霜霪,号为梅雨,沾衣服皆败黦。”宋晏几道《鹧鸪天》词:“梅雨细,晓风微。倚楼人听欲沾衣。”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水一·雨水》:“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生黑霉也。芒种后逢壬为入梅,小暑后逢壬为出梅。又以三月为迎梅雨,五月为送梅雨。”

【天】〔古文〕兲《唐韻》《正韻》他前切《集韻》《韻會》他年切,腆平聲。《說文》顚也。至高在上,从一大也。《白虎通》鎭也,居高理下,爲物鎭也。《易·說卦》乾爲天。《禮·禮運》天秉陽,垂日星。荀子曰:天無實形,地之上至虛者皆天也。邵子曰:自然之外別無天。《程子遺書》天之蒼蒼,豈是天之形。視下亦復如是。《張子正蒙》天左旋,處其中者順之,少遲則反右矣。《朱子·語類》離騷有九天之說,諸家妄解云有九天。據某觀之,只是九重。蓋天運行有許多重數,裏面重數較軟,在外則漸硬,想到第九重成硬殻相似,那裏轉得愈緊矣。○按天形如卵白。細

【洛下】1.指洛阳城。南朝梁刘令娴《祭夫徐悱文》:“调逸许中,声高洛下。”宋苏轼《次韵刘景文周次元寒食同游西湖》:“山西老将诗无敌,洛下书生语更妍。”明王世贞《明佐游梁无资作歌见援聊此奉复》诗:“吾家弱弟惭小落,洛下东西两间屋。”2.复姓。汉代有洛下閎。见《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赞》。

【麦】《正字通》俗麥字。(麥)《唐韻》《集韻》莫獲切《韻會》《正韻》莫白切,音脈。《說文》麥,芒穀,秋種厚薶麥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禮·月令》孟夏麥秋至。《蔡邕曰》百穀各以初生爲春,熟爲秋。麥以初夏熟,故四月於麥爲秋。又《前漢·武帝紀》勸民種宿麥。《註》師古曰:歲冬種之,經歲乃熟,故云宿麥。又一種蕎麥,一名烏麥。南北皆種之,亦名荍麥。又《爾雅·釋草》蘥雀麥。《註》卽燕麥也。又《爾雅·釋草》大菊蘧麥。《註》大菊,一名麥句薑,卽瞿麥。又姓。《隋書》有麥鐵杖。又《集韻》訖力切,音極。《詩·鄘風》爰采麥矣,沫之北

【秋月】秋夜的月亮。晋陶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叩栧新秋月,临流别友生。”唐杜甫《十七夜对月》诗:“秋月仍圆夜,江村独老身。”清陆圻《与歌者陈郎》诗:“玉管谩吹秋月白,红牙曾对綺筵新。”殷夫《放脚时代的足印》诗:“秋月的深夜,没有虫声搅破寂寞,便悲哀也难和我亲近。”2.秋季。《魏书·长孙嵩传》:“比及秋月,徐乃乘之,则裕首可不战而悬。”《南齐书·州郡志上》:“土甚平旷,刺史每以秋月多出海陵观涛,与京口对岸,江之壮阔处也。”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