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邑镐京相对峙,万年周业付神孙

雒邑镐京相对峙,万年周业付神孙

诗句读音
万年周业付神孙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wàn niánzhōuyèfùshén sūn
雒邑镐京相对峙平仄: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拼音: luò4hào jīngxiāng|xiàngduì zhì

雒邑镐京相对峙,万年周业付神孙释义

【万年】1.祝祷之词。犹万岁;长寿。《诗·大雅·江汉》:“虎拜稽首,天子万年。”郑玄笺:“拜稽首者,受王命策书也。臣受恩无可以报谢者,称言使君寿考而已。”《汉书·王褒传》:“雍容垂拱,永永万年。”《隋书·慕容三藏传》:“十三年,州界连云山响,称万年者三,詔颁郡国,仍遣使醮於山所。”2.极言年代之久远。《鹖冠子·王鈇》:“主无异意,民心不徙,与天合则万年一范。”唐韩愈《元和圣德诗》:“天锡皇帝,为天下主……亿载万年,敢有违者?”《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大清江山一统,太平万年。”3.死的婉辞。《汉书·贾谊传》:“苟

【周】〔古文〕《唐韻》職流切《集韻》《韻會》之由切,音州。《廣韻》徧也。《易·繫辭》知周乎萬物。又至也。《書·泰誓》雖有周親,不如仁人。《傳》周,至也。又忠信也。《書·太甲》自周有終。《傳》用忠信有終也。《詩·小雅》行歸于周。《論語》君子周而不比。《註》忠信爲周,阿黨爲比。又終也。《左傳·昭二十年》以周事子。《註》周,猶終竟也。又《說文》密也。《管子·樞言篇》先王貴當貴周,周者不出于口,不見于色,一龍一蛇,一日五化,之謂周。《註》深密不測,故周也。又曲也。《詩·唐風》生于道周。《傳》周,曲也。又《詩·周南疏》周

【业】〔古文〕《唐韻》魚怯切《集韻》逆怯切,音鄴。《說文》業,大板也,所以飾懸鐘鼓。《詩·大雅》虡業維樅。《疏》植鐘磐之木,植者名爲虡,橫牽者爲栒,栒上加大版爲之飾爲業。刻板捷業如鋸齒,故曰業。又功業。《易·繫辭》富有之謂大業。又事業。《易·坤卦》暢於四支,發於事業。又基業。《孟子》創業垂統。又學業。《禮·曲禮》所習必有業。又世業。《左傳·昭元年》子產曰:臺駘能業其官。又《爾雅·釋訓》業業,危也。《書·臯陶謨》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又壯也。《詩·小雅》四牡業業,又凡所攻治者曰業,事物已爲而未成亦曰業。《孟子》

【付】《唐韻》《集韻》《韻會》方遇切,音傳。畀也,授也。《孔叢子·記義篇》孔子曰:若苟付可付。則己不勞,而賢才不失矣。又《集韻》符遇切。同祔。祭名。《周禮·春官》大祝,言甸人讀禱付練祥掌國事。《註》付當爲祔。又姓。 《說文》从寸持物對人。《徐鉉曰》寸,手也。亦作仅。漢典考證:〔《周禮·春官》大祝,言甸人讀禱付練詳掌國事。〕 謹照原文詳改祥。 考證:〔《周禮·春官》大祝,言甸人讀禱付練詳掌國事。〕 謹照原文詳改祥。

【神孙】后嗣的美称。多称君主。《旧五代史·礼志下》:“伏以本朝尊受命之祖景皇帝为始封之君,百代不迁,长居庙食,自贞观至于天祐,无所改更,圣祖神孙,左昭右穆。”宋王十朋《咏史诗·黄帝》:“百年功就蜕乾坤,鼎冷湖空跡尚存,别有庆源流不尽,皇朝叶叶是神孙。”明唐顺之《皇陵行》之三:“御碑突兀表劬劳,百里无人敢樵牧;流传八叶到神孙,孝敬先知重本根。”清沉寿民《江上行》:“圣子神孙如鳞次,功臣良相开甲第。”

【雒】《唐韻》盧各切《集韻》《韻會》《正韻》歷各切,音洛。《說文》鵒也。从隹各聲。《釋名》雅雒也。爲之難,人將爲之雒,雒然憚之也。又馬名。《詩·魯頌》有駵有雒。《傳》黑身白曰雒。《釋文》雒音洛,本作駱。又水名。《周禮·夏官·職方氏》豫州,其川滎雒。又國名。《左傳·僖二十一年》伊雒之戎。《春秋·文八年》公子遂會雒戎盟于暴。又縣名。《前漢·地理志》弘農郡上雒縣。○按左傳僖二十一年疏云:雒水,出上雒縣冢領山東北,經弘農至河南鞏縣,雒戎因此而名也。又雒陽縣,屬河南郡。《前漢·地理志註》師古曰:魚豢云:漢火行,忌水,故去

【邑】《集韻》於汲切《集韻》《韻會》乙及切《正韻》一入切,音浥。《說文》國也。《正韻》都邑也。《釋名》邑,人聚會之稱也。《史記·五帝紀》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周禮·地官·小司徒》四井爲邑,四邑爲丘。又《載師》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任稍地。《註》公邑,謂六遂之餘地。家邑,謂大夫之采地。又王畿亦稱邑。《書·湯誓》率割夏邑。《詩·商頌》商邑翼翼。又侯國亦稱邑。《書·武成》用附我大邑周。《詩·大雅》作邑于豐。又於邑,氣逆結不下也。《楚辭·九章》氣於邑而不可止。《前漢·成帝贊》言之可爲於邑。《註》於邑,短氣

【镐京】名。西周国都。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沣水东岸。周武王既灭商,自酆徙都于此,谓之宗周,又称西都。《诗·大雅·文王有声》:“考卜维王,镐京辟廱。”其后汉武帝在此凿昆明池,遂沦入池内。今丰镐村、镐京观一带发现有西周遗址和墓葬。2.借指京都。唐张说《奉和兴庆宫酺宴》:“镐京陪乐饮,栢殿奉文飞。”宋苏轼《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问小儿队》:“镐京广燕,方云集於縉绅。”

【相】《唐韻》《正韻》息良切《集韻》《韻會》思將切,音襄。《說文》省視也。又《廣韻》共也。《正韻》交相也。《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公羊傳·桓三年》胥命者何,相命也。《註》胥,相也。相與胥音別義通。又質也。《詩·大雅》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又相思,木名。《左思·吳都賦》相思之樹。《註》大樹也。東冶有之。又《唐韻》《正韻》息亮切,襄去聲。《爾雅·釋詁》視也。《左傳·隱十一年》相時而動。又《集韻》助也。《易·泰卦》輔相天地之宜。《書·立政》用勱相我國家。又《爾雅·釋詁》導也。又勴也。《註》謂贊勉。《疏》鄉飲酒云:

【对峙】1.相对而立。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资水》:“县左右二冈对峙。”唐杨炯《浮沤赋》:“排两足而分规,擘波心而对峙。”魏巍《东方》第四部第十四章:“一条笔直的公路延伸过去,有一座两山对峙的山口,那想必就是虎鸣山口了。”2.对抗;抗衡。清黄鸿寿《开设资政院》:“院中议员以钦选、民选两部分组织而成,两造之分子,隐隐然若两党之对峙。”柳青《铜墙铁壁》第十九章:“我军逐步后撤,退到张朴墕和十字墕村南,与敌人隔沟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