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入千山愁自知,雪花撩乱压松枝

路入千山愁自知,雪花撩乱压松枝

诗句读音
雪花撩乱压松枝平仄:仄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韵脚:上平五支
拼音: xuě huāliáo luàn1|41zhī|qí
路入千山愁自知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拼音: lùrùqiān shānchóuzì zhī

路入千山愁自知,雪花撩乱压松枝释义

【雪花】亦作“雪华”。1.空中飘下的雪,形状像花,故名。《太平御览》卷十二引《韩诗外传》曰:“凡草木花多五出,雪花独六出,雪花曰霙。”唐许浑《正元》诗:“宫殿雪华齐紫阁,关河春色到青门。”元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一折:“凛冽风吹,雪花飘坠,弥天地,不辨高低。”鲁迅《野草·雪》:“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2.用雪雕塑成的花状物。宋周密《武林旧事·赏雪》:“禁中赏雪,多御明远楼。后苑……且作雪花、雪灯、雪山之类。”3.某些白色物的代称。(1)白色的花。唐高正臣《晦日置酒林亭》诗:“柳翠含烟叶,梅芳带雪

【撩乱】;杂乱。唐韦应物《答重阳》诗:“坐使惊霜鬢,撩乱已如蓬。”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一:“仔细把鶯鶯偷看,早教措大心撩乱。”《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公子听了,只乐得眼花儿撩乱,心花儿怒发。”2.缤纷。宋王安石《渔家傲》词之一:“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3.搅乱,扰乱。冰心《寄小读者》六:“我今日心厌凄恋的言词,再不说什么话来撩乱你们简单的意绪。”叶紫《电网外》四:“亲热的呼声,撩乱了王伯伯的视听。”

【压】《廣韻》烏甲切《集韻》《韻會》《正韻》乙甲切,音鴨。《說文》壞也,笮也,塞補也。一曰鎭壓。《唐書·柳仲郢傳》仲郢爲京兆尹,政號嚴明。爲河南尹,以寬惠爲政,或言不類京師時。仲郢曰:輦轂之下,彈壓爲先。郡邑之治,惠愛爲本。又《集韻》益涉切,音嬮。伏也,合也。又諾協切,音。一指按也。又於豔切。通作厭。足也,疾惡也。《前漢·叔孫通傳》朕甚壓苦之。 或作厭饜。

【松】〔古文〕梥庺《唐韻》詳容切《集韻》思恭切《正韻》息中切,音淞。木也。《字說》松,百木之長,猶公,故字从公。《禮·禮器》如松柏之有心也,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史記·龜筴傳》千歲之松,上有兔絲,下有茯苓。《摭遺》吳鄧夫人傷臉,以琥珀屑滅痕。《註》琥珀,松脂入地千年所化。又甘松,香草名。《廣志》細葉,蔓生,可合諸香。又長松。《本草》一名仙茆,能治風。又州名。《韻會》本河關之西南羌也,唐置松州。又江名。松江,《禹貢》三江之一。或作淞。漢典考證:〔《禮·禮器》松柏之有心也,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 謹照原文松上增如

【枝】《唐韻》《集韻》《韻會》章移切《正韻》旨而切,音支。《說文》木別生條也。《徐曰》自本而分,故曰別生。《廣韻》枝柯也。《左傳·隱八年》疏枝布葉分。又散也。《易·下繫》中心疑者其辭枝。又與支通。《詩·大雅》本支百世。左傳作本枝。又支持也。《史記·項羽紀》諸將懾服,莫敢枝梧。《瓚曰》小柱爲枝,斜柱爲梧。又干支亦作幹枝。《博雅》甲乙爲幹。幹者,日之神也。寅卯爲枝。枝者,月之靈也。又手節曰枝。《孟子》爲長者折枝。《趙岐註》折枝,按摩手節也。又《管子·度地篇》水別于他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又枝江,縣名。《前漢

【路】《唐韻》洛故切《集韻》《韻會》《正韻》魯故切,音賂。《說文》道也。《註》徐鉉曰:道路,人各有適也。《釋名》路,露也。人所踐蹈而露見也。《周禮·夏官·合方氏》掌達天下之道路。《爾雅·釋宮》路,旅途也。《註》途卽道也。《又》一達謂之道路。《註》長道。又《爾雅·釋詁》路,大也。《詩·大雅》厥聲載路。《箋》是時聲音則已大矣。又車也。《詩·魏風》殊異乎公路。《傳》路,車也。《周禮·春官·巾車》王之五路。《註》王在焉曰路。《左傳·桓二年》大路越席。《註》大路,玉路,祀天車也。《疏》路訓大也。君之所在,以大爲號,門曰路

【入】《唐韻》人執切《集韻》《韻會》日汁切《正韻》日執切,任入聲。《說文》內也。《玉篇》進也。《禮·少儀》事君,量而後入。《檀弓》孟獻子比御而不入。《註》言雖比次婦人之當御者,猶不入寢也。又《春秋·隱二年》莒人入向。《定六年》於越入吳。《傳》造其國都曰入,弗地曰入。《註》謂勝其國邑,不有其地也。入者,逆而不順,非王命而入人國也。又《廣韻》納也,得也。又《增韻》沒也。又《楞嚴經》六入謂六塵,卽眼入色,耳入聲也。又《敎坊記》每日常在天子左右爲長入。漢典考證:〔《檀弓》孟子比御而不入。〕 謹照原書孟子改爲孟獻子。 考

【千山】1.极言山多。唐柳宗元《江雪》诗:“千山鸟飞絶,万逕人踪灭。”宋王安石《古松》诗:“万壑风生成夜响,千山月照挂秋阴。”2.山名。在今辽宁省西南部,为长白山的支脉。上有月芽、钵盂、笔架等十余峰。奇峰迭耸,峭壁嵯峨,故有千山之称。参阅《嘉庆一统志·奉天府·山川》。

【愁】《唐韻》士尤切《集韻》《韻會》《正韻》鋤尤切,音。《說文》憂也。从心秋聲。《廣韻》悲也。《增韻》慮也。又《正韻》卽由切,音揫。《禮·鄕飮酒義》秋心爲言愁也。《註》愁讀爲揫。又《集韻》將由切。與楢同。《說文》楢,聚也。或作愁。又《集韻》財勞切,音曹。揚雄有畔牢愁。又叶士交切,音巢。《道藏歌》椿齡會足衰,劫往豈足遼。虛刀揮至空,鄙滯五神愁。 或書作。

【自知】自己;自己明了。《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汉书·贡禹传》:“然非自知奢僭也,犹鲁昭公曰:‘吾何僭矣。’”《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孤於公瑾,义犹二君,乐胤成就,岂有已哉?迫胤罪恶,未宜便还,且欲苦之,使自知耳。”明宗臣《报刘一丈书》:“夫才德不称,固自知之矣;至於不孚之病,则尤不才为甚。”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讽刺》:“人也并不全不自知其丑,然而他不愿意改正,只希望随时消掉,不留痕迹,剩下的单是美点。”2.自然知晓。《汉书·董仲舒传》:“臣闻良玉不瑑,资质润美,不待刻瑑,此亡异达巷党人不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