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无人行,烟火渺萧瑟

路上无人行,烟火渺萧瑟

诗句读音
烟火渺萧瑟平仄:平 仄 仄 平 仄
拼音: yān huǒmiǎoxiāo sè
路上无人行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韵脚:下平十一唐
拼音: lù shàngwúrénháng|xíng

路上无人行,烟火渺萧瑟释义

【烟火】“烟火”。1.火和烟。《庄子·徐无鬼》:“﹝豕蝨﹞自以为安室利处,不知屠者之一旦鼓臂布草,操烟火,而己与豕俱焦也。”《后汉书·吴汉传》:“饗士秣马,闭营三日不出,乃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絶。”《北史·魏陇西公崙传》:“今日大风既劲,若今推草车方轨竝进,乘风纵烟火,以精兵自后乘之,破之必矣。”魏巍《东方》第五部第十三章:“祖国的亲人们天天站在无名山上看你们的阵地,烟火腾腾地什么也看不见。”2.指炊烟。亦泛指人烟。《史记·律书》:“天下殷富,粟至十餘钱,鸣鷄吠狗,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宋陆游《詹仲信以山水二轴

【萧瑟】1.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宋苏轼《仙都山鹿》诗:“长松千树风萧瑟,仙宫去人无咫尺。”元许有壬《太常引》词:“红衣縹緲,清风萧瑟,半醉岸乌巾。”曹禺《原野》第三幕:“靠左偏前是一棵直挺挺的白杨,树叶在上面萧瑟作响。”2.凋零;冷落;凄凉。《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唐杜甫《北征》诗:“靡靡踰阡陌,人烟眇萧瑟。”明杨珽《龙膏记·传情》:“你秋色将临,能无萧瑟之感。”老舍《四世同堂》四三:“秋给北平的城郊带来萧瑟,使它变成触目都是秋色,一点也不像一个大都市的外围了。”3.稀疏。唐

【路上】在路途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规箴》:“王平子年十四五,见王夷甫妻郭氏贪欲,令婢路上儋粪。平子諫之,并言不可。”《水浒传》第三一回:“尀耐张都监设计,教蒋门神使两个徒弟和防送公人相帮,就路上要结果我。”《儒林外史》第二六回:“老友,这样远路,路上又不好走,你年纪老了,我也不肯拉你去。”2.道路上面。如:一部客车停在路上。3.犹言手面上,眼前。张恨水《五子登科》第十九回:“若是专员真要好看的女子,我路上倒还有几个。”汉

【无】〔古文〕《唐韻》武夫切,音巫。《說文》,亡也。奇字,无通。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易·乾卦》无咎。《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無)〔古文〕《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音巫。《說文》亡也。《玉篇》不有也。《書·舜典》剛而無虐,而無傲。又《益

【人】〔古文〕《唐韻》如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而鄰切,音仁。《說文》天地之性最貴者也。《釋名》人,仁也,仁生物也。《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德,隂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又一人,君也。《書·呂》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又予一人,天子自稱也。《湯誥》嗟爾萬方有衆,明聽予一人誥。又二人,父母也。《詩·小雅》明發不寐,有懷二人。又左人,中人,翟國二邑。又官名。《周禮》有庖人,亨人,漿人,凌人之類。又楓人,老楓所化,見《朝野僉載》。又蒲人,艾人,見《歲時記》。又姓。明人傑。又左人,聞人,俱複姓。又《韻補》叶如延

【行】《唐韻》戸庚切《集韻》《韻會》《正韻》何庚切,音蘅。《說文》人之步趨也。《類篇》从彳从亍。《韻會》从彳,左步。从亍,右步也。左右步俱舉,而後爲行者也。《爾雅·釋宮》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釋名》行,伉也,伉足而前也。又《廣韻》適也,往也,去也。又《增韻》路也。《禮·月令》孟冬,其祀行。《註》行,在廟門外之西,爲軷壤,高二寸,廣五寸,輪四尺,設主軷上。又道也。《晉語》下有直言,臣之行也。又五行。《書·洪範》我聞在昔,鯀陻洪水,汨其五行。《韻會》五行,運于天地閒,未嘗停息,故名。又行人,官名。《廣韻》周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