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宿风餐走部封,要询民瘼下情通
诗句 | 读音 |
---|---|
要询民瘼下情通 | 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yào|yāoxúnmín mòxiàqíng tōng |
露宿风餐走部封 | 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上平三鍾 拼音: lù sù fēng cānzǒubùfēng |
露宿风餐走部封,要询民瘼下情通释义
【要】〔古文〕《唐韻》於霄切《集韻》《韻會》伊消切,音邀。《博雅》約也。《論語》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註》久要,舊約也。《左傳·哀十四年》使季路要我,吾無盟矣。又求也。《孟子》脩其天爵,以要人爵。又也。《詩·魏風》要之襋之,好人服之。又會也。《禮·樂記》要其節奏。《註》要,猶會也。《釋文》要,一遙反。又《廣韻》勒也。又劫也。《前漢·文帝紀》上自欲征匈奴,羣臣諫不聽,皇太后固要,上乃止。又劾也,察也。《周禮·秋官·鄕士》異其死之罪而要之。《疏》要,劾實也。《書·康誥要囚傳》要察囚情,得其辭以斷獄。又衞圻之外,謂之要
【询】《唐韻》相倫切《集韻》《韻會》《正韻》須倫切,音荀。《說文》謀也。《玉篇》咨也。《書·舜典》詢事考言。《詩·小雅》周爰咨詢。《傳》親戚之謀爲詢。《左傳·襄四年》諮親爲詢。又《爾雅·釋詁》信也。《註》宋衞曰詢。《疏》按方言:宋衞汝潁之閒曰洵。鄭風溱洧:洵訏且樂。詢、洵音義同。 《玉篇》或作。《集韻》或作、咰。《字彙補》譌作。
【民瘼】语本《诗·大雅·皇矣》:“监观四方,求民之莫。”马瑞辰通释:“《汉书》、《潜夫论》及《文选》注,并引作‘求民之瘼’。”《后汉书·循吏传序》:“广求民瘼,观纳风謡。”唐孙樵《武皇遗剑录》:“民瘼其瘳,国用有加。”宋李纲《与秦相公书》之十二:“入境之初,询问民瘼。耆老皆云,累年以来,既盗贼之所蹂践,又科需之所搔扰。”明方孝孺《书学斋佔毕后》:“此非躬歷其事,而深究民瘼者,不能述斯言也。”清龚自珍《水调歌头·竹屿病起赋一词送别》词:“帝念东南民瘼,一髮牵之头动,亲问六州鹺。”
【下】〔古文〕丅《廣韻》胡雅切《集韻》《韻會》《正韻》亥雅切,遐上聲。在下之下,對上之稱。《易·乾·文言》本乎地者親下。又《說文》底也。《玉篇》後也。又賤也。又《儀禮·士相見禮》始見于君,執摯至下。《鄭註》下謂君所。《賈疏》不言所而言下者。凡臣視袷已下,故言下也。又《集韻》《韻會》亥駕切,遐去聲。《正韻》降也,自上而下也。《易·屯卦》以貴下賤。《詩序》君能下下。又《爾雅·釋詁》下,落也。《郉疏》下者,自上而落也。草曰零,木曰落。又去也。《周禮·夏官·司士》歲登,下其損益之數。又《韻補》叶後五切,音戶。《詩·召南
【情通】搞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后汉书·吕布传》:“卓又使布守中閤,而私与傅婢情通,益不自安。”
【露宿风餐】在露天过夜,在风口吃饭。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宋苏轼《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诗:“露宿风餐六百里,明朝饮马南江水。”明沉鲸《双珠记·姑妇相逢》:“老身前日与姐姐同出避难,军马赶散,各自逃生,连日奔走,露宿风餐,担饥忍渴,不知受了多少劳苦。”韦君宜《似水流年·我们的老高》:“他不能住在村里,成天成夜在村外野地里露宿风餐。”
【部】《廣韻》《正韻》裴古切《集韻》《韻會》伴姥切,音蔀。《集韻》總也,統也。《前漢·地理志》凡十三部置刺史。《後漢·宗室傳》柱天都部。《註》柱天者,若天之柱。都部者,都統其衆也。又《廣韻》署也,六卿之署曰六部。又分也。《荀子·王霸篇》名聲部發於天地之閒。《註》部,猶分布。言聲稱四溢也。又《正韻》部曲也。《前漢·李廣傳》行無部曲。《註》將軍領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有軍侯一人。廣尚易,不立部曲也。又星辰布列亦曰部。《史記·歷書》分其天部。《註》分部二十八宿爲距度也。又五行謂之五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