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烦人怠当劲虏,虽持利器安得强
诗句 | 读音 |
---|---|
马烦人怠当劲虏 | 平仄:仄 平 平 仄 平 仄 仄 拼音: mǎfán réndàidāng|dàngjìn|jìng3 |
虽持利器安得强 | 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拼音: suīchílì qìāndé|děi|deqiáng|qiǎng|jiàng |
马烦人怠当劲虏,虽持利器安得强释义
【马】〔古文〕《唐韻》《正韻》莫下切《集韻》《韻會》母下切,麻上聲。《說文》怒也,武也。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玉篇》黃帝臣相乗馬。馬,武獸也,怒也。《正韻》乗畜。生於午,稟火氣。火不能生木,故馬有肝無膽。膽,木之精氣也。木臓不足,故食其肝者死。《易·說卦傳》乾爲馬。《疏》乾象天,天行健,故爲馬。《春秋·說題辭》地精爲馬。《春秋·考异記》地生月精爲馬。月數十二,故馬十二月而生。《周禮·夏官·馬質》掌質馬,馬量三物,一曰戎馬二曰田馬三曰駑馬,皆有物賈。又《校人》掌王馬,辨六馬之屬。凡大祭祀,朝觐,會同,毛馬而頒之。
【烦人】或厌烦。如:烦人的毛毛雨下起来没完没了。
【怠】《唐韻》徒亥切《集韻》《韻會》《正韻》蕩亥切,音待。《說文》慢也。《玉篇》懈也。《書·大禹謨》汝惟不怠。又通作殆。《左傳·昭五年》滋敝邑休殆。又《韻會》他代切,音貸。義同。◎按玉篇,廣韻,集韻皆無去聲。韻會从毛氏增。又《集韻》《類篇》《韻會》盈之切,音怡。義同。《易·雜卦傳》謙輕而豫怠也,虞氏作怡。《史記·始皇紀》視聽不怠。《劉歆·烈女贊》言行不怠。《註》音怡。又鳥名。《莊子·山木篇》東海有鳥焉,名曰意怠。又《集韻》湯來切,音胎。義同。又叶堂來切,音臺。《荀子·堯問篇》執一無失,行微無怠,忠信無倦,而天下
【当】〔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都郞切,黨平聲。《說文》田相値也。从田,尚聲。又《玉篇》任也。《論語》當仁不讓於師。《晉語》夫幸,非福非德不當雍。《註》當,猶任也。又《廣韻》敵也。《禮·王制》次國之上卿,位當大國之中,中當其下,下當其上大夫。《史記·廉頗藺相如傳》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又直也。《禮·內則》妻不在,妾御莫敢當夕。又遇也。《左傳·昭七年》聖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後必有達人。《禮·曲禮》當食不歎。又適可也。《易·履卦》夬履貞厲,位正當也。《左傳·哀元年》逢滑當公而進。《註》當公
【劲】《唐韻》居正切《集韻》《韻會》堅正切《正韻》居慶切,頸去聲。《說文》强也。从力,巠聲。《廣韻》健也。《增韻》堅也,遒也。《左傳·宣十二年》中權後勁。又《正韻》亦作繕。《禮·曲禮》急繕其怒。
【虏】《唐韻》郞古切《集韻》《韻會》籠五切,音魯。虜掠也。《漢書·晉灼註》生得曰虜,斬首曰獲。又地名。《水經注》淄水又東逕臨淄縣故城,其外郭卽晉獻公所徙臨淄城也,世謂之虜城。 《六書正譌》生得者,則以索貫而拘之,故字从毌从力。俗从男,非。
【虽】〔古文〕《唐韻》息遺切《集韻》《韻會》宣隹切,音綏。《說文》似蜥蜴而大。从虫唯聲。又《玉篇》詞兩設也。《廣韻》助語也。《集韻》不定也。况辭也。《爾雅·釋訓》每有,雖也。《註》詩曰:每有良朋,辭之雖也。《禮·少儀》雖請退可也。《疏》雖,假令也。當此时假令請退則可也。又《玉篇》推也。又與唯通。《禮記·表記》唯天子受命於天。註:唯當爲雖。又《荀子·性恶篇》今以仁義法正爲固無可知可有之理耶,然則唯禹不知仁義法正,不能仁義法正也。楊僦註:唯,讀爲雖。漢典考證:〔《註》小雅棠棣曰,每有良朋〕 謹照原文小雅棠棣曰改詩曰
【持】《唐韻》直之切《集韻》《韻會》澄之切,音治。《說文》握也。《廣韻》執也。《詩·大雅·鳧鷖序》持盈守成。《疏》執而不釋謂之持,是手執之也。《禮·射義》持弓矢審固。《史記·秦始皇紀》大吏持祿取容。又把持也。《史記·酷吏傳》寧成爲任俠,持吏長短。又軍持,汲水具,梵語也,猶華言缾。《陸游詩》遊山雙不借,取水一軍持。《註》不借,草履名。又《正韻》知切,音馳。義同。又叶如切,音除。《古隴西行》淸白各異尊,酒上玉華疏。酌酒持與客,客言主人持。
【利器】锋利的武器。《书·说命上》“若金,用汝作礪”孔传:“铁须礪以成利器。”南朝陈徐陵《梁贞阳侯与王太尉僧辩书》:“精兵利器,势勇雷霆。”宋梅尧臣《寄永兴招讨夏太尉》诗:“马烦人怠当劲虏,虽持利器安得强。”老舍《二马》第三段四:“象日本人一样,造大炮飞艇和一切杀人的利器。”2.精良的工具。《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汉孔安国注:“言工以利器为用。”茅盾《子夜》一:“坐在这样近代交通的利器上,驱驰于三百万人口的东方大都市上海的大街。”3.指兵权。《资治通鉴·汉灵帝中平六年》:“但当速发雷霆,行权立断
【安】《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寒切,案平聲。《說文》靜也,从女,在宀下。《廣韻》徐也,止也。《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註》安安,自然性之也。《益稷》安汝止。《註》謂止於至善也。又寧也,定也。《書·臯陶謨》在知人,在安民。《齊語》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又危之對也。《前漢·賈誼傳》置之安處則安,置之危處則危。又佚樂也。《禮·表記》君子莊敬日强,安肆日偸。《左傳·僖二十三年》懷與安實敗名。又《諡法》和好不爭曰安。又何也。《禮·檀弓》吾將安仰。《楚辭·天問》九天之際,安放安屬。又與焉同。《正字通》安之於
【得】〔古文〕《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音德。《說文》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又賦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禮·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又貪也。《論語》戒之在得。又《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又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又叶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