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傅才能通国体,柳州文字占时名
诗句 | 读音 |
---|---|
卖傅才能通国体 | 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平 平 拼音: màifùcái néngtōngguó tǐ |
柳州文字占时名 | 平仄:仄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韵脚:下平十四清 拼音: liǔ zhōuwén zì1|4shí2 |
卖傅才能通国体,柳州文字占时名释义
【卖】〔古文〕《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莫懈切,音邁。《說文》作。出物貨也。从出从買。《註》徐鍇曰:貨精,故出則買之也。《九經字樣》隷省作賣。《周禮·天官·小宰》聽賣買以質劑。又《地官·司市》掌其賣儥之事。又《集韻》莫駕切,音禡。《博雅》儥也。
【傅】《唐韻》《集韻》《韻會》方遇切,音付。師傅,官名。古者天子有太師,大傅,太保,爲三公。傅,傅之德義也。《詩·大雅》王命傅御,遷其私人。《箋》傅御者,貳王治事,謂冢宰也。《禮·文王世子》立太傅,少傅以養之。又同付。《史記·夏本紀》興人徒以傅土。《註》索隱曰:傅卽付也,謂付功屬役之事。又姓。又《正韻》芳無切。同敷。也。《前漢·文帝紀》傅納以言。《註》師古曰:傅讀曰敷,其言,而納用之。又《集韻》《韻會》符遇切,音附。近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刺兵同强,舉圍欲重重欲傅人,傅人則密。《註》傅,近也。密,審也。又至也
【才能】1.才智和能力。《管子·八观》:“权重之人,不论才能而得尊位,则民倍本行而求外势。”汉桓宽《盐铁论·除狭》:“古之进士也,乡择而里选,论其才能,然后官之。”唐齐己《寄金陵幕中李郎中》诗:“龙门支派富才能,年少飞翔便大鹏。”清宣鼎《夜雨秋灯录·陬邑官亲》:“不意僻陋小邑,竟有是耶,可见人以才能为贵也。”巴金《中国人》:“我不擅长辞令,又缺乏随机应变的才能。”2.指有才智能力的人。《北史·魏纪三》:“朕今三载一考,考即黜陟。欲令愚滞无妨於贤者,才能不拥於下位。”宋王安石《上富相公书》:“某不肖,当朝廷选用才能
【通】〔古文〕《唐韻》《正韻》他紅切《集韻》《韻會》他東切,統平聲。《說文》達也。《正韻》徹也。《易·繫辭》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禮·學記》知類通達。又亨也,順也。《禮·儒行》上通而不困。《註》謂仕則上達乎君,不困于道德之不足也。《易·節卦》不出戸庭,知通塞也。又暢也。《爾雅》四時和爲通正。《註》通,平暢也。又總也。《禮·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註》通計三十年所入之數,使有十年之餘也。又開也。《前漢·何武傳》通三公官。《註》謂更開置之也。又也。《前漢·夏侯勝傳》先生通正言。《註》謂道之也。又凡人往來交好
【国体】辅佐国君,犹人之有股肱,故称之为国体。《穀梁传·昭公十五年》:“大夫,国体也。”范宁注:“君之卿佐,是谓股肱,故曰国体。”三国魏刘劭《人物志·流业》:“其德足以厉风俗,其法足以正天下,其术足以谋庙胜,是谓国体,伊尹、吕望是也。”2.国家的典章制度;治国之法。《汉书·成帝纪》:“儒林之官,四海渊原,宜皆明於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宋陆游《谢台谏启》:“望重朝纲,学通国体。”清姚莹《与陆制军书》:“国体具存,纪纲不紊。”3.国家或朝廷的体统、体面。《明史·徐溥传》:“外国相侵,有司檄諭之足矣,
【柳州】遭贬后,徙为柳州刺史,因以为其代称。唐皇甫湜《祭柳子厚文》:“呜呼柳州,秀气孤稟。弱冠游学,声华籍甚。”金元好问《论诗》诗之二十:“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清周亮工《王王屋传》:“公著诗一卷、文二卷,诗清婉有致,文则力追昌黎、柳州。”赵朴初《片石集·<读史杂诗·柳宗元王安石>》:“翻书孰可喜?柳州与临川。”
【文字】语言的书写符号。古代多指单字。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俊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按,依类象形,即独体,为文;形声相益,即合体,为字。《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夫文字者,坟籍根本,世之学徒,多不晓字。”唐韩愈《读<鹖冠子>》:“文字脱谬,为之正三十有五字。”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小学》:“声者象乎意而宣之者也,声不能传於异地,留於异时,於是乎书之为文字。”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一篇:“要之文字成就,所当绵歷岁时,且由众
【占】《唐韻》職廉切《集韻》《韻會》《正韻》之廉切,音詹。《說文》視兆問也。从卜口。《徐曰》會意。《易·繫辭》以卜筮者,尚其占。又《爾雅·釋言》隱占也。《疏》占者,視兆以知吉凶也。必先隱度,故曰隱占也。又《玉篇》也。《揚子·方言》視也。《韻會》凡相謂之占。占亦瞻也。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章豔切,音。《廣韻》固也。《韻會》固有也。《增韻》擅據也,著位也。《前漢·宣帝紀》流民自占八萬餘口。《王安石詩》坐占白鷗沙。又《韻會》隱度其辭,口以援人曰口占。《後漢·遵傳》遵常召善書吏於前,治私書謝親故,馮几口占書
【时】〔古文〕旹《唐韻》《集韻》《韻會》市之切《正韻》辰之切,音蒔。《說文》四時也。《釋名》四時,四方各一時。時,期也,物之生死各應節期而至也。《書·堯典》敬授人時。《傳》敬記天時以授人也。《又》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禮·孔子閒居》天有四時,春秋冬夏。《淮南子·天文訓》隂陽之專精爲四時。《又》三月而爲一時。又《韻會》辰也,十二時也。又《廣韻》是也。《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雍。《傳》時,是也。《詩·大雅》曰止曰時,築室于兹。《朱傳》可以止于是,而築室矣。又《博雅》伺也。《論語》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
【名】《唐韻》武幷切《集韻》《韻會》彌幷切《正韻》眉兵切,音詺。《說文》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玉篇》號也。《廣韻》名字也。《春秋·說題》名,成也。《左傳·桓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公問名于申繻。對曰: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又自呼名也。《禮·曲禮》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又呼人之名也。《禮·曲禮》國君不名卿老世婦。又名譽也。《易·乾卦》不易乎世,不成乎名。又《春秋·說題》名,大也。《書·武成》告于皇天后土,所過名山大川。《疏》山川大,乃有名,名大互言之耳。又名號也。《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