谩道城池须险阻,可知豪杰亦埃尘
诗句 | 读音 |
---|---|
谩道城池须险阻 | 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mándàochéng chíxūxiǎn zǔ |
可知豪杰亦埃尘 | 平仄:仄 平 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kě zhīháo jiéyìāi chén |
谩道城池须险阻,可知豪杰亦埃尘释义
【道】〔古文〕衟《唐韻》徒皓切《集韻》《韻會》《正韻》杜皓切,陶上聲。《說文》所行道也。《爾雅·釋宮》一達謂之道路。《詩·小雅》周道如砥。《前漢·董仲舒傳》道者所由適于治之路也。又《廣韻》理也,衆妙皆道也,合三才萬物共由者也。《易·繫辭》一隂一陽之謂道。《又》立天之道,曰隂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書·大禹謨》道心惟微。又順也。《書·禹貢》九河旣道。《註》順其道也。又國名。《左傳·僖五年》江黃道柏。《註》道國,在汝南安陽縣南。又《韻會》州名。漢屬零陵郡,唐營州,攺道州。又當道,草名。《博雅
【城池】城墙和护城河。《墨子·备城门》:“我城池修,守器具,推粟足。”2.泛指城,城市。唐栖一《武昌怀古》诗:“战国城池尽悄然,昔人遗迹遍山川。”《水浒传》第五九回:“见城池厚壮,形势坚固,无计可施。”清李渔《奈何天·掳俊》:“咱白天王起兵以来,攻破无限城池,杀伤许多官吏。”杨朔《昨日的临汾》:“虽然他们会得到这个城池,但他们永远得不到我们的民众。”汉
【险阻】阻塞之地。《左传·成公十三年》:“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踰越险阻,征东之诸侯。”唐韩愈《送郑尚书序》:“依险阻,结党仇,机毒矢以待将吏。”清恽敬《浙江分巡李公墓表》:“歷险阻,忍饥渴,以致得疾。”陈毅《昆仑山颂》:“地大势高无险阻,到处川原一綫平。”2.险要。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羯霜那国》:“山极峭峻,虽有狭径,加以险阻,两傍石壁,其色如铁。”3.喻艰难困苦。《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晋国,险阻艰难,备尝之矣。”
【可知】可知道”。汉
【豪杰】亦作“豪桀”。1.指才能出众的人。《庄子·天下》:“豪桀相与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适得怪焉。’”《管子·七法》:“收天下之豪杰,有天下之骏雄。”《史记·淮阴侯列传》:“天下初发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襍遝,熛至风起。”毛泽东《冬云》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羆。”2.引申为社会上有地位有势力的人。《史记·货殖列传》:“秦之败也,豪杰皆争取金玉,而任氏独窖仓粟。”《汉书·刑法志》:“礼教不立,刑法不明,民多贫穷,豪桀务私,姦不輒得。”《后汉书·窦融传》:
【亦】〔古文〕《唐韻》羊益切。《集韻》《韻會》《正韻》夷益切,音睪。總也,又也。又傍及之詞。又姓。宋開禧進士亦尚節,明參將亦孔昭。又同奕。《詩·周頌》亦服爾耕。《箋》亦,大也。《正義》亦奕義通。 亦本作,象人左右兩腋形。《說文》與掖同。《詩·衡門序》誘掖其君。《釋文》《石經》作亦。亦,古掖字也,左右肘脅之閒曰掖。後从肉作腋。
【埃尘】后汉书·光武帝纪上》:“瞰临城中,旗帜蔽野,埃尘连天,鉦鼓之声闻数百里。”唐孟郊《罗氏花下奉招陈侍御》诗:“眼见枝上春,落地成埃尘。”宋欧阳修《同年秘书丞陈动之挽词》之一:“富贵声名岂足论,死生荣辱等埃尘。”2.喻尘世。汉张衡《归田赋》:“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唐白居易《奉和晋公侍中蒙除留守行及洛师感悦发中斐然成咏》:“鸞凤翱翔在寥廓,貂蝉萧洒出埃尘。”宋范成大《西江有单鹄行》:“方知翅翎俊,可以凌埃尘。”3.地面上。多见于戏曲。《再生缘》第五八回:“送出仪门登了轿,忙忙的,拦轩一拱到埃尘。”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