谩飘荡、海角天涯,再见日,应怜两鬓玲珑雪

谩飘荡、海角天涯,再见日,应怜两鬓玲珑雪

诗句读音
应怜两鬓玲珑雪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韵脚:入十七薛
拼音: 1|4liánliǎngbìnlíng lóngxuě
再见日平仄:仄 仄 仄
韵脚:入五質
拼音: zài jiàn4
谩飘荡、海角天涯平仄: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拼音: mánpiāo dànghǎi jiǎo tiān yá

谩飘荡、海角天涯,再见日,应怜两鬓玲珑雪释义

【应】《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陵切,音膺。《說文》當也。从心聲。《徐曰》,鷹字也。本作,今作應。又料度辭也。《唐詩》應須,祇應,皆是也。又《周語》其叔父實應且憎。《註》猶受也。又國名。《括地志》故應城,因應山爲名,在汝州葉縣。又姓。出南頓,本周武王後。《左傳·僖二十四年》邗晉應韓,武之穆也。漢有應曜,與四皓偕隱,曜獨不出,八代孫應劭,集解漢書。又通作膺。《書·武成》誕膺天命。《註》當也。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證切,音譍。《集韻》答也。《廣韻》物相應也。《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又樂名。

【怜】《唐韻》《集韻》郞丁切,音靈。《玉篇》心了也。又《集韻》靈年切,音連。與憐同。《韋應物休暇東齋詩》捫竹怜粉汚。又《五音集韻》朗鼎切,音。憭也。(憐)〔古文〕《唐韻》落賢切《集韻》《韻會》《正韻》靈年切,音蓮。《說文》哀也。《吳越春秋河上歌》同病相憐。又《廣韻》愛也。《魯連子引古諺》心誠憐,白髮元。又《集韻》離珍切,音鄰。義同。《楚辭·九辯》羈旅而無友生,惆悵兮而私自憐。叶上生。 俗作怜。

【两】〔古文〕《唐韻》《正韻》良獎切《集韻》《韻會》里養切,良上聲。《說文》再也。《易·繫辭》兼三才而兩之。又《玉篇》匹耦也。《周禮·天官·大宰之職》以九兩繫邦國之民。《註》兩猶耦也,所以協耦萬民,聯繫不散,有九事也。又《韻會》匹也。《左傳·閔二年》重錦三十兩。《註》三十匹也。又車數曰兩。《後漢·吳祐傳》載之兼兩。《註》車有兩輪,故稱兩。又《玉篇》二十四銖爲兩。又《雞林類事》四十曰麻兩。又《史記·平準書》更鑄四銖錢,其文爲半兩。又《南史·齊和帝紀》百姓及朝士皆以方帛塡胸,名曰假兩。又《唐韻》《集韻》《韻會》力讓

【鬓】《唐韻》《集韻》《韻會》必刃切,音儐。《說文》頰髮也。《釋名》鬢,峻也。所居高峻也。《又》其上連髮曰鬢。鬢,濱也。濱,崖也。爲面頰之崖岸也。《晉語》美鬢長大則賢。《註》鬢,髮類也。

【玲珑】1.玉声;清越的声音。《文选·班固<东都赋>》:“凤盖棽丽,龢鑾玲瓏。”李善注引《埤苍》:“玲瓏,玉声。”唐贾岛《就峰公宿》诗:“残月华晻曖,远水响玲瓏。”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诗:“我这一张断弦琴弹得出一声声的哀弄:丁东,琤琮,玲珑,一声声是梦,一声声是空空。”2.明彻貌。《文选·扬雄<甘泉赋>》:“前殿崔巍兮,和氏玲瓏。”李善注引晋灼曰:“玲瓏,明见皃也。”南朝宋鲍照《中兴歌》之四:“白日照前窗,玲瓏綺罗中。”唐邵楚萇《题马侍中燧木香亭》诗:“树影参差斜入簷,风动玲瓏水晶箔。”清唐孙华《帘》诗:

【雪】《唐韻》《集韻》相絕切《韻會》《正韻》蘇絕切,音。《說文》本作。凝雨。《元命包》隂凝爲雪。《釋名》雪,綏也。水下遇寒氣而凝,綏綏然下也。《埤雅》雪六出而成華,言凡草木華五出,雪華獨六出,隂之成數也。《詩·邶風》雨雪其雱。又《廣韻》除也。《韻會》洗也。《莊子·知北遊》澡雪而精神。《戰國策》得賢士與共國,以雪先王之恥,孤之願也。又《廣韻》拭也。《家語》以黍雪桃。《史記·酈食其傳》沛公遽雪足杖矛,曰:延客入。又小雪、大雪,節名。見《後漢·律曆志》。又山名。《後漢·明帝紀註》天山卽祈連山。一名雪山。又陽春白雪,古

【再见】再一次见面。《孔子家语·致思》:“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宋司马光《刘道原十国纪年序》:“道原水陆行数千里至洛阳,自言比气羸惫,必病且死,恐不復再见。”巴金《中岛健藏先生》:“我盼望着,等待着同他们再见。”2.临别套语。表示希望以后再见面。萧红《手》:“并没有人和她去告别,也没有人和她说一声‘再见’。”冰心《分》:“我们乱招着手说:‘小朋友呀!再见呀!再见呀!’”3.犹言再见个高低。《中国民间故事选·大师兄闹衙门》:“老头儿拉着二师兄就走,一边走一边骂:‘畜生!到家再见!’”再次出现。《公羊

【日】〔古文〕《唐韻》《正韻》人質切《集韻》《韻會》入質切,音。《說文》實也。太陽之精不虧。《博雅》君象也。《釋名》日,實也,光明盛實也。《易·乾卦》與日月合其明。又《繫辭》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又《說卦》離爲火爲日。《周禮·天官·九註》日者天之明。《禮·祭義》日出於東。《史記·天官書註》日者,陽精之宗。《前漢·律歷志》日合於天統。《後漢·荀爽傳》在地爲火,在天爲日。《淮南子·天文訓》火氣之精者爲日。又《書·舜典》協時月正日。《傳》合四時之氣節,月之大小,日之甲乙,使齊一也。又《洪範》五紀,三曰日。《傳》紀一日

【飘荡】亦作“飘盪”。1.在空中随风摆动。南朝梁吴均《梅花落》诗:“独有梅花落,飘荡不依枝。”《乐府诗集·杂曲歌辞十三·杨白花》:“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闥,杨花飘荡落南家。”巴金《秋》四:“但是那温柔的,比任何琴弦所能发出的还更温柔的声音至今还在他的耳边飘荡。”柳青《一九五五年秋天在皇甫村》:“从北京广播电台发出的音乐,就在暮色苍茫中悠扬嘹亮地飘荡开来。”2.在水面上随波浮动。《三国志·魏志·鲍勋传》:“往年龙舟飘荡,隔在南岸,圣躬蹈危,臣下破胆。”3.指被水冲走。《东周列国志》第八四回:“﹝智伯

【海角天涯】远的地方。唐白居易《浔阳春·春生》诗:“春生何处闇周游,海角天涯遍始休。”宋陆游《蝶恋花·离小益作》词:“海角天涯行略尽,三十年间,无处无遗恨。”明方授《夜悲歌》之一:“心依依,歌蓼莪,海角天涯可奈何。”《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安老爷﹞要向海角天涯寻着那十三妹报她这番恩义。”陈毅《渡黄河作歌》:“人民法庭早安排,海角天涯难逃避。”亦作“海角天隅”。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四折:“海角天隅,须有日再完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