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檐唤客家常饭,竹院随僧自在茶
诗句 | 读音 |
---|---|
茆檐唤客家常饭 | 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拼音: máoyánhuànkè jiā2fàn |
竹院随僧自在茶 | 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下平九麻 拼音: zhúyuàn2sēngzì zài2 |
茆檐唤客家常饭,竹院随僧自在茶释义
【茆】《唐韻》莫飽切,音卯。《韻會》鳧葵。《鄭小同云》蓴菜草。《詩·魯頌》思樂泮水,薄采其茆。《陸璣疏》茆與荇菜相似,葉大如手,赤圓有肥者,著手滑不得停,莖大如匕柄,葉可以生食,又可鬻,滑美。江南人謂之蓴菜,或謂之水葵,諸陂澤中皆有。《干寶云》今之蹗草,堪爲葅,江東有之。又云:或名水戾。一云今之浮菜,卽猪蓴是也。又《集韻》通。草叢生也。又與茅通。《周禮·天官·醢人》茆菹。《鄭註》讀作茅。《說文》《玉篇》音柳。註詳字。漢典考證:〔《于寶云》今之蹗草。〕 謹照原文于寶改干寶。 考證:〔《于寶云》今之蹗草。〕 謹照原
【檐】《唐韻》《集韻》《韻會》余廉切《正韻》移廉切,音鹽。《說文》也。《徐曰》俗作簷,非是。《禮·明堂位》復廟重檐。《註》重檐,外檐下壁復安板檐,以避風雨。見梠字註。又見樀字註。又別作櫩。《何晏·景福殿賦》飛櫩翼以軒翥。 《韻會》又作厃。《揚子·方言》秦謂之桷,齊謂之厃。又《集韻》《韻會》《正韻》都濫切,音擔。通作檐。《管子·七法篇》不明于則,而欲出號令,猶檐竿而欲定其未。又星名。《爾雅·釋天》河鼓謂之牽牛。《郭註》荆楚人呼牽牛星爲檐鼓。檐者荷也。厃字原作下厂。
【唤】《唐韻》呼貫切《集韻》《韻會》《正韻》呼玩切,音煥。《說文》呼也。《王褒·洞簫賦》哮呷喚。《註》大聲也。又《韓愈·贈同遊詩》喚起窻全曙。《註》黃庭堅云:喚起,禽名,聲如人,絡繹員轉淸亮,偏於春曉鳴,江南謂之春煥。《復齋復錄》予嘗讀唐顧渚山茶記曰:顧渚山中有鳥,如鸜鵒而色蒼,每至正二月作聲,曰春起也,三四月云春去也,採茶人呼爲煥春鳥。《說文》古通作奐。《玉篇》本作嚾。《集韻》亦作讙。
【客家】相传西晋末永嘉年间,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徙渡江,至唐末以及南宋末又大批过江南下至赣闽以及粤东、粤北等地,被称为“客家”,以别于当地原来的居民,后遂相沿而成这一部分汉人的自称。以粤东梅县、兴宁、大埔、五华、惠阳等地最为集中。尚有部分分布广西、四川、湖南、台湾、海南岛部分地区和侨居海外南洋一带。语言保留了较多的汉语古音,称“客家话”。章炳麟《新方言·岭外三州语》:“广东惠嘉应二州,东得潮之大阜、丰顺,其民自晋末踰岭,宅於海滨,言语敦古,与土著不相能,广州人谓之客家。”
【常】《唐韻》市羊切《集韻》《韻會》辰羊切,音裳。《玉篇》恆也。《正韻》久也。《易·坤卦》後得主而有常。《繫辭》動靜有常。《詩·周頌》常于時夏。《箋》謂久長之功,於是夏而歌之。《朱傳》謂君臣父子之常道。又五常。《書·舜典愼徽五典傳》五典,五常之敎,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又《五品傳》五品,謂五常。《疏》此事可常行,乃爲五常耳。又神名。《荀子·九家易》兌爲常,西方之神也。又地名。《詩·魯頌》居常與許。《傳》常許,魯南鄙西鄙也。又州名。《隋書·地理志》毗陵郡平置常州。又山名。《前漢·地理志》常山郡。《註》恆山
【饭】《廣韻》扶晚切《集韻》《韻會》父遠切,音笲。《玉篇》餐飯也。《禮·曲禮》飯黍毋以箸。又《文王世子》文王一飯亦一飯,文王再飯亦再飯。又《儀禮·少牢饋食禮·尸又食註》或言食,或言飯。食,大名,小數曰飯。《疏》食大名者,以其論語文多言食,故云食大名也。小數曰飯者,此少牢特言三飯五飯九飯之等,據一口謂之一飯,五口謂之五飯等,據小數而言,故云小數曰飯。又《論語》亞飯、三飯、四飯。《註》以樂侑食之官。《白虎通》王者平旦食、晝食、晡食、暮食,凡四飯,諸侯三飯,大夫再飯。又指本。《儀禮·士喪禮》設決麗于掔自飯持之。《註》
【竹】《廣韻》《集韻》《韻會》張六切《正韻》之六切,音竺。《說文》冬生靑艸,象形。下垂箁箬也。《竹譜》植類之中,有物曰竹。不剛不柔,非草非木。小異空實,大同節目。《又》竹雖冬蒨,性忌殊寒。九河鮮育,五嶺實繁。《詩·衞風》綠竹猗猗。《禮·月令》日短至,則伐木取竹箭。《周禮·夏官》東南曰揚州,其利金、錫、竹箭。《史記·貨殖傳》渭川千畝竹,其人與千戸侯等。《釋名》竹曰个。《淮南子·俶眞訓》竹以水生。又八音之一。《周禮·春官》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竹。《禮·樂記》竹聲濫,濫以立會,會以聚衆。《史記·律書註》古律用竹。
【院】《唐韻》王眷切《集韻》《韻會》于眷切,音瑗。《說文》堅也。《玉篇》周垣也。亦作寏。《增韻》有垣牆者曰院。《唐書·宣宗紀》作五王院,以處皇子之幼者。又官廨曰院。《唐書·明皇紀》置麗正書院,聚文學之士。又《令狐綯傳》綯爲翰林學士,夜對禁中燭盡,以金蓮花炬送歸院。又《南部新書》自唐初來,歷五院惟二人,李商隱,張延賞。《註》五院,謂監察殿中侍御史中丞大夫也。又儒者所居曰書院。《方隅勝略》白鹿書院,在廬山。鵝湖書院,在鉛山縣。又浮屠所居曰僧院。《傳燈錄》本行和尙云:若有人道得著,老僧分半院與汝同住。又道流所居曰道院
【随】〔古文〕遀追《廣韻》《集韻》《韻會》旬爲切,音隋。《廣韻》從也,順也。《書·禹貢》隨山刊木。《易·象》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詩·大雅》無縱詭隨。《傳》詭,人之善。隨,人之惡者。又易卦名。又《易·咸卦》咸其股,執其隨往吝。《註》隨,謂趾也。《疏》腓動,則足隨之,故謂足爲隨。又《艮卦》艮其腓,不拯其隨。又《儀禮·鄕射禮》其閒容弓,距隨長武。《註》距隨者,物橫畫也。始前足至東頭爲距,後足來合而南面爲隨。又地名。《左傳·隱五年》翼侯奔隨。《註》隨,晉地。又國名。漢爲縣。《左傳·桓六年》楚武王侵隨。《註》隨國,
【僧】《廣韻》蘇增切《集韻》慈陵切《韻會》思澄切《正韻》思登切,塞平聲。沙門也。梵音云僧伽,從浮屠敎者,或稱上人。梵語僧伽邪三合音,俗取一字,名曰僧。《魏書·釋老志》其始修心,則依佛法,僧之三歸,若君子之三畏也。又《禪宗記》禪僧衣褐,講僧衣紅,瑜伽僧衣蔥白。瑜伽僧者,今應赴僧也。又眞臘國呼僧爲苧菇,僧皆茹魚肉,惟不飮酒,供佛亦用魚肉。僧用金銀轎,扛傘柄者,國王有大政,亦咨訪之。又《唐本草》密陀,僧一名沒多僧,出波斯國,形似黃龍齒而堅重。
【自在】安闲自得,身心舒畅。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诗之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鶯恰恰啼。”宋梅尧臣《五月十三日大水》诗:“戢戢后池鱼,随波去难留,扬鬐虽自在,江上多网钩。”《红楼梦》第一○九回:“贾母众人听了,心中好不自在。”2.自由;无拘束。晋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三》:“因共扶盆子带以璽綬,盆子号泣,不得自在。”唐李咸用《游寺》诗:“无家身自在,时得到莲宫。”明陶宗仪《辍耕录·大军渡河》:“富与贵悉非所愿,但得自在足矣。”陈毅《示儿女》诗:“九洲万国共一球,东方自在西方囚。”3.犹自然。宋苏轼《过温泉》诗
【茶】《集韻》直加切《正韻》鋤加切,垞平聲。《廣韻》俗字。春藏葉,可以爲飮。《韻會》茗也。本作荼,或作,今作茶。《陸羽·茶經》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博物志》飮眞茶令人少眠。又《本草》山茶。《註》其葉類茗,故得茶名。又茶陵,地名。《前漢·地理志》長沙國茶陵。 《正字通》引《魏了翁集》曰:茶之始,其字爲荼,如《春秋》齊荼、《漢志》荼陵之類。陸、顏諸人,雖已轉入茶音,未嘗輒攺字文。惟陸羽、盧仝以後,則遂易荼爲茶。其字从艸从人从木。○按《漢書·年表》荼陵。師古註:荼音塗。《地理志》茶陵从人从木。師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