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经历须应遍,莺语叮咛已怪迟
诗句 | 读音 |
---|---|
莺语叮咛已怪迟 | 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yīng yǔdīng níngyǐguàichí |
马蹄经历须应遍 | 平仄:仄 平 平 仄 平 平 仄 韵脚:去三十二霰 拼音: mǎtíjīng lìxū1|4biàn |
马蹄经历须应遍,莺语叮咛已怪迟释义
【莺语】1.莺的啼鸣声。晋孙绰《兰亭》诗之二:“鶯语吟脩竹,游鳞戏澜涛。”唐白居易《琵琶引》:“间关鶯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陈三立《园夜听骤雨》诗:“賸得放晴浇茗椀,隔枝鶯语可分明。”2.形容悦耳的语音或歌声。宋张先《醉桃源》词:“歌停鶯语舞停鸞,高阳人更闲。”徐迟《牡丹》三:“她经常穿蜜黄色的袍子,著淡青色的坎肩……莺语沥沥,粉香四溢。”
【叮咛】1.再三嘱咐。唐寒山《诗》之二一六:“自古多少圣,叮嚀教自信。”宋康与之《满江红·杜鹃》词:“镇日叮嚀千百遍,只将一句频频説:道不如归去不如归,伤情切。”《红楼梦》第一一七回:“平儿等不免叮嚀了好些话。只有巧姐儿惨伤的了不得。”柯岩《特邀代表》:“从此,每次回家前后全班互相叮咛:回家可别犯错误呀,可要按时返校呵。”2.犹殷勤。唐薛用弱《集异记·僧晏通》:“过者易定军人也,即下马熟视,悦其都冶,词意叮嚀,便以后乘挈行焉。”唐鲍溶《范真传侍御累有寄因奉酬》诗之五:“闻道中山酒,一杯千日醒。黄鶯似传语,劝酒太叮
【已】《廣韻》羊己切《集韻》《韻會》《正韻》養里切,音以。《玉篇》止也,畢也,訖也。《廣韻》成也。《集韻》卒事之辭。《易·損卦》已事遄往。又《玉篇》退也。《廣韻》去也,棄也。《書·堯典》試可乃已。《論語》三已之。又太也。《廣韻》已,甚也。《孟子》仲尼不爲已甚者。《註》不欲爲已甚,太過也。又《廣韻》過事語辭。《史記·灌夫傳》已然諾。《註》索隱曰:謂已許諾,必使副其前言也。又《類篇》語已也。《增韻》語終辭。《前漢·梅福傳》亦無及已。又踰時曰已而。《史記·高帝紀》已而有娠。又與以通。《荀子·非相篇》人之所以爲人者,何
【怪】《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古壞切,乖去聲。《說文》異也。《增韻》奇也。《風俗通》怪者,疑也。《白虎通》異之言怪也。凡行之詭異曰怪。《中庸》索隱行怪。又狀貌之瑰異亦曰怪。《書·禹貢》鉛松怪石。又《莊子·逍遙遊》齊諧者,志怪者也。又氣變常,人妖物孽曰怪。《揚子·太經》怪分靑赤白黑黃,皆物怪也。又怪哉,驚歎之詞。又姓。《春秋元命苞》炎帝臣怪義。又通作傀。《周禮·春官·大司樂》大傀異烖。《註》傀猶怪也。舊音怪。俗遂作怪。又叶古僞切,音貴。《馬融·長笛賦》波散廣衍,實可異也。牚距劫遌,又足怪也。《易林》五心六
【迟】〔古文〕邌《唐韻》直尼切《集韻》《韻會》尼切《正韻》知切,音墀。《說文》徐行也。《廣韻》久也,緩也。《詩·衞風》行道遲遲。《禮·玉藻》君子之容舒遲。又《孔子閒居》無體之禮,威儀遲遲。《註》緩而不迫也。又委遲,迴遠貌。《詩·小雅》周道倭遲。又《韻會》棲遲,息也。《詩·風》可以棲遲。又姓。《書·盤庚》遲任有言。《註》古賢人。又尉遲,複姓。又《廣韻》《韻會》直利切《集韻》直吏切《正韻》直意切,音稚。《廣韻》待也。《後漢·章帝紀》朕思遲直士,側席異聞。又《趙壹傳》實望昭其懸遲。《註》懸心遲仰之。又遲明卽黎明。《前
【马】〔古文〕《唐韻》《正韻》莫下切《集韻》《韻會》母下切,麻上聲。《說文》怒也,武也。象馬頭髦尾四足之形。《玉篇》黃帝臣相乗馬。馬,武獸也,怒也。《正韻》乗畜。生於午,稟火氣。火不能生木,故馬有肝無膽。膽,木之精氣也。木臓不足,故食其肝者死。《易·說卦傳》乾爲馬。《疏》乾象天,天行健,故爲馬。《春秋·說題辭》地精爲馬。《春秋·考异記》地生月精爲馬。月數十二,故馬十二月而生。《周禮·夏官·馬質》掌質馬,馬量三物,一曰戎馬二曰田馬三曰駑馬,皆有物賈。又《校人》掌王馬,辨六馬之屬。凡大祭祀,朝觐,會同,毛馬而頒之。
【蹄】〔古文〕蹏《廣韻》杜奚切《集韻》《韻會》田黎切《正韻》杜兮切,音題。《釋名》蹄,底也。《羣經音辨》獸足也。《易·說卦》爲薄蹄。《儀禮·士喪禮》其實特豚,四鬄去蹄。《穀梁傳·昭八年》馬侯蹄。又《集韻》大計切,音弟。踶或作蹄,躗也。《羣經音辨》足相躗曰蹄。
【经历】久远。《书·君奭》:“弗克经歷。”孔传:“不能经久歷远。”2.犹经过。《汉书·哀帝纪》:“经歷郡国,西入关至京师。”宋司马光《乞罢保甲状》:“自教閲保甲以来,河东、陕西、京西盗贼,已多至敢白昼公行入县镇,杀官吏,官军追讨,经歷岁月,终不能制。”清王韬《淞滨琐话·白琼仙》:“小鬟乃为先导,经歷厅轩亭榭凡数处,始达内室。”3.阅历。宋文天祥《吊五木》诗序:“以其为淮将,必经歷老成。”清孙枝蔚《为农》诗:“乱离饱经歷,耕耨省干求。”耿龙祥《入党》:“这不是因为她的年龄大,也不是因为她的技术高,而是因为她生活经历
【应】《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陵切,音膺。《說文》當也。从心聲。《徐曰》,鷹字也。本作,今作應。又料度辭也。《唐詩》應須,祇應,皆是也。又《周語》其叔父實應且憎。《註》猶受也。又國名。《括地志》故應城,因應山爲名,在汝州葉縣。又姓。出南頓,本周武王後。《左傳·僖二十四年》邗晉應韓,武之穆也。漢有應曜,與四皓偕隱,曜獨不出,八代孫應劭,集解漢書。又通作膺。《書·武成》誕膺天命。《註》當也。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證切,音譍。《集韻》答也。《廣韻》物相應也。《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又樂名。
【遍】《廣韻》與徧同。詳彳部徧字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