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陌路犹嗟叹,何况今朝是见君

每逢陌路犹嗟叹,何况今朝是见君

诗句读音
何况今朝是见君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上平二十文
拼音: hé kuàngjīn zhāoshìjiàn|xiànjūn
每逢陌路犹嗟叹平仄:仄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拼音: měi féngmò lùyóujiē tàn

每逢陌路犹嗟叹,何况今朝是见君释义

【何况】况”。用反问的语气表达更进一层的意思。《后汉书·杨终传》:“昔殷民近迁洛邑,且犹怨望,何况去中土之肥饶,寄不毛之荒极乎?”南朝宋何承天《雉子游原泽》诗:“卿相非所盼,何况於千金。”唐元稹《酬乐天赴江州路上见寄》诗之三:“云高风苦多,会合难遽因;天上犹有碍,何况地上身。”《三国志平话》卷上:“刘备言曰:‘功劳皆是咱军,无功军得赏,何况咱军?’”冰心《关于女人·我的学生》:“物力还应当爱惜,何况人力?”见“何况”。

【今朝】今晨。《诗·小雅·白驹》:“縶之维之,以永今朝。”清李渔《奈何天·忧嫁》:“今朝还自画蛾眉,怕听人催,喜听人催。”2.今日。唐白居易《井底引银瓶》诗:“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他年得射如皋雉,珍重今朝僕射姑。”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对不起,我是今朝才搬来的。”周立波《艾嫂子》:“艾嫂子,你今朝子打扮得好俏呵。”3.指目前,现今。元赵孟頫《题耕织图》诗之二:“所冀岁有成,殷勤在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本朝。指当时所在的王朝。《敦煌曲

【是】〔古文〕《唐韻》承紙切《集韻》《韻會》上紙切,音姼。《說文》作昰。直也。从日正。《釋名》是,嗜也,人嗜樂之也。《玉篇》是,是非也。《禮·曲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疎、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又《博雅》是,此也。《易·乾卦》不見是而無悶。《又》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又姓。《姓氏急就篇》是氏,吳有是儀,唐有是光。又《集韻》田黎切,音題。《公羊傳·僖十六年》是月者何,僅逮是月也。《註》是,月邊也。魯人語也。《釋文》是,如字。一音徒兮反。又與氏通。《前漢·地理志》氏爲莊公。《註》氏,與是同。古通用。又《韻補》叶市之切。

【见】《唐韻》《廣韻》古甸切《集韻》《類篇》《韻會》《正韻》經電切,堅去聲。《說文》視也。从目从儿。《易·乾卦》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疏》德被天下,爲萬物所瞻覩。《書·立政》灼見三有俊心。《禮·王制》問百年者就見之。《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賔禮親邦國,春見曰朝,夏見曰宗,秋見曰覲,冬見曰遇,時見曰會,殷見曰同。《註》此六禮者,以諸侯見王爲義。《史記·五帝紀》舜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班瑞。《前漢·東方朔傳》未得省見。《註》言不爲所拔識也。又《通鑑》漢武帝元光五年,張湯、趙禹定律令,務在深文,作見知法。詳矢部知字註

【君】〔古文〕《唐韻》舉云切《集韻》《韻會》拘云切,音軍。《說文》尊也。从尹,發號,故从口。《白虎通》君者,羣也,羣下歸心也。《易·師卦》大君有命。《書·大禹謨》皇天眷命,奄有四海,爲天下君。又凡有地者,皆曰君。《儀禮·子夏傳》君,至尊也。《註》天子,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晉語》三世仕家君之。又夫人亦稱君。《詩·鄘風》我以爲君。《傳》君國小君。《箋》夫人對君稱小君。《論語》邦君之妻,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異邦人稱之亦曰君夫人。又子稱父母曰君。《易·家人》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又子孫稱先

【每逢】。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一回:“夫人终是放心不下,每逢督办出门,必要叫着他兄弟同走。”茅盾《子夜》十八:“每逢有什么脚步声从她房外经过,她就尖起耳朵听。”

【陌路】1.陌生人,不相识的人。唐白居易《重到城七绝句·见元九》:“每逢陌路犹嗟叹,何况今朝是见君。”明孙柚《琴心记·当炉市中》:“正是区区陌路犹心痛,何况他家骨肉为。”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三》:“君先陌路视我,而怪我视君如陌路。”黄宗英《大雁情·她》:“人们啊,往往如此,有时在一起工作几十年,却依然形同陌路;有时,才碰头,就好像几辈子之前就相知了。”2.指人世间的道路。清姚燮《双鸩篇》:“朝打孔雀夜逐狗,孔雀雌雄狗牝牡,天上所无陌路有,陌路何能避梃杻。”

【犹】《集韻》尤救切,音宥。獸名。(猶)《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夷周切,音由。《說文》玃屬。从犬,酋聲。《集韻》居山中,聞人聲豫登木,無人乃下。世謂不決曰猶豫。或作。《爾雅·釋獸》猶如麂,善登木。《註》健上樹。《禮·曲禮》所以使民決嫌疑,定猶與也。《疏》猶與,二獸,皆進退多疑。人多疑惑者似之,故謂之猶與。《淮南子·兵略訓》擊其猶猶,凌其與與。又《說文》隴西謂犬子爲猶。又《廣韻》似也。《詩·召南》寔命不猶。《傳》猶,若也。又《小雅》淑人君子,其德不猶。《禮·喪服》兄弟之子猶子也。又《集韻》可止之辭也。《詩·

【嗟叹】见“嗟叹”。亦作“嗟嘆”。吟叹;叹息。《礼记·乐记》:“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东观汉记·牟融传》:“帝数嗟嘆,以为才堪宰相。”《世说新语·文学》“晏闻弼名”刘孝标注引《王弼别传》:“弼之卒也,晋景帝嗟叹之。”《太平广记》卷二○四引唐袁郊《甘泽谣·许云封》:“﹝韦应物﹞夜泊灵璧驛。时云天初莹,秋露凝冷,舟中吟讽,将以属词。忽闻云封笛声,嗟叹良久。”《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四:“今日既承不弃到此,如何只是嗟嘆?”丁玲《莎菲女士日记·三月二十七》:“他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