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过渡头应问法,无妨菩萨是船师
诗句 | 读音 |
---|---|
无妨菩萨是船师 | 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wú fángpúsàshìchuán shī |
每过渡头应问法 | 平仄:仄 平 仄 平 平 仄 仄 韵脚:入三十四乏 拼音: měiguò|guo|guōdù tóu1|4wènfǎ |
每过渡头应问法,无妨菩萨是船师释义
【无妨】没有祸害;没有妨害。《楚辞·招魂》:“归反故室,敬而无妨些。”王逸注:“妨,害也。”朱熹集注:“言君魂归反所居故室,子孙承事恭敬,长无祸害也。”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高宗﹞即时眼明,云:‘诸苦悉去,殊无妨也。’”2.不妨;没有关系。唐司空图《争名》诗:“只此共栖尘外境,无妨亦恋好文时。”宋孙光宪《杂曲歌辞·杨柳枝》:“根柢虽然傍浊河,无妨终日近笙歌。”《警世通言·赵太祖千里送京娘》:“公子道:‘兄妹之间,有何嫌疑,儘説无妨!’”草明《乘风破浪》四:“不过,有些事也不要大惊小怪,百花齐放嘛,有些具体
【菩】《唐韻》薄亥切,音倍。《說文》草也。《齊民要術》凡榖田,二月上旬及麻菩楊生種者爲上時。又《九經考異》《易》豐其蔀。鄭作菩,小席也。又《廣韻》蒲北切,音匐。義同。又房久切,音阜。香草。《周禮·夏官·大馭註》以菩芻棘柏爲神主。又《玉篇》薄胡切,音蒲。菩提,樹名。《酉陽雜俎》樹出摩伽陀國。又《柳宗元·無姓和尚註》佛書云:菩提薩埵,言覺有情也,從稱菩薩。《綱目集覽》《釋典》:菩之爲言了也。
【萨】《集韻》桑割切,音撒。《釋典》菩,普也。薩,濟也。能普濟衆生。《綱目集覽》菩之爲言了也,薩之爲言見也,謂智慧了見也。又《類篇》《唐六典》有薩寶府,掌胡神祠。又姓。《通志·氏族略》薩孤氏,代人。《正字通》元詞人薩天錫。
【是】〔古文〕《唐韻》承紙切《集韻》《韻會》上紙切,音姼。《說文》作昰。直也。从日正。《釋名》是,嗜也,人嗜樂之也。《玉篇》是,是非也。《禮·曲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疎、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又《博雅》是,此也。《易·乾卦》不見是而無悶。《又》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又姓。《姓氏急就篇》是氏,吳有是儀,唐有是光。又《集韻》田黎切,音題。《公羊傳·僖十六年》是月者何,僅逮是月也。《註》是,月邊也。魯人語也。《釋文》是,如字。一音徒兮反。又與氏通。《前漢·地理志》氏爲莊公。《註》氏,與是同。古通用。又《韻補》叶市之切。
【船师】船夫。《百喻经·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既至海中,未经几时,船师遇病,忽然便死。”宋沉括《梦溪笔谈·神奇》:“自离真州,即有一小蛇登船,船师识之,曰:‘此彭蠡小龙也,当是来护军仗耳。’”
【每】《唐韻》武罪切《集韻》《韻會》母罪切《正韻》莫賄切,音浼。《增韻》常也,各也,凡也。《三蒼》曰:每,非一定之辭。《詩·小雅》每懷靡及。《莊子·外物篇》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郭象註》事不遠本,故其功每成。又雖也。《爾雅·釋訓》每有,雖也。《詩·小雅》每有良朋。《箋》言雖有良朋也。又貪也。《前漢·賈誼傳》衆庶每生。《註》孟康曰:每,貪也。《敘傳》致死爲福,每生作旤。又姓。每當時,漢人。見《印藪》。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莫佩切,音妹。數也。一曰田美也。《左傳·僖二十八年》原田每每。《註》每有枚
【过】《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古臥切,戈去聲。《玉篇》度也,越也。《正韻》超也。《易·繫辭》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禮·檀弓》過之者,俯而就之。《史記·贾生傳》自以爲過之,今不及也。又過失也。《書·大禹謨》宥過無大。《註》過者,不識而誤犯也。《前漢·文帝紀》俱去細過,偕歸大道。又罪愆也。《周禮·天官·大宰》八柄,八曰誅,以馭其過。又責也。《史記·項羽紀》聞大王有意督過之。又卦名。易大過,小過。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古禾切,音戈。《廣韻》經也。《書·禹貢》東過洛汭,北過洚水。又過所也。《釋名》過
【渡头】的地方。南朝梁简文帝《乌栖曲》之一:“採莲渡头拟黄河,郎今欲渡畏风波。”五代张泌《河渎神》词:“回首隔江烟火,渡头三两人家。”元谷子敬《城南柳》第三折:“我随后赶来,到这渡头,原来是个截头路。”清唐孙华《进呈御览诗一百韵》:“渡头看鷺白,劳尾息鱼赬。”
【应】《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陵切,音膺。《說文》當也。从心聲。《徐曰》,鷹字也。本作,今作應。又料度辭也。《唐詩》應須,祇應,皆是也。又《周語》其叔父實應且憎。《註》猶受也。又國名。《括地志》故應城,因應山爲名,在汝州葉縣。又姓。出南頓,本周武王後。《左傳·僖二十四年》邗晉應韓,武之穆也。漢有應曜,與四皓偕隱,曜獨不出,八代孫應劭,集解漢書。又通作膺。《書·武成》誕膺天命。《註》當也。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於證切,音譍。《集韻》答也。《廣韻》物相應也。《易·咸卦》二氣感應以相與。又樂名。
【问】〔古文〕《唐韻》亡運切《集韻》《韻會》《正韻》文運切,聞去聲。《說文》訊也。《書·仲虺之誥》好問則裕。《詩·邶風》問我諸姑,遂及伯姊。又《爾雅·釋言》聘問也。《儀禮·聘禮》小聘曰問。《周禮·春官·大宗伯》時聘曰問。又《秋官·大行人》閒問以諭諸侯之志。《又》凡諸侯之邦交,歲相問也。又《正字通》古謂遺曰問。《詩·鄭風》雜佩以問之。《傳》問,遺也。《禮·曲禮》凡以苞苴簞笥問人者。《左傳·哀二十六年》衛侯使以弓問子貢。又訊罪曰問。《詩·魯頌》淑問如臯陶。《註》淑,善。問,訊囚也。又命也。《左傳·莊八年》期戍,公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