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牧笛樵歌裹,身寄鸥沙犊草中
诗句 | 读音 |
---|---|
梦回牧笛樵歌裹 | 平仄:仄 平 仄 平 平 平 仄 韵脚:上三十四果 拼音: mèng huímù díqiáo1guǒ |
身寄鸥沙犊草中 | 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韵脚:上平一東 拼音: shēnjìōu shādú31|4 |
梦回牧笛樵歌裹,身寄鸥沙犊草中释义
【梦回】见“梦迴”。亦作“梦回”。从梦中醒来。旧题唐柳宗元《龙城录·任中宣梦水神持镜》:“梦一道士赤衣乘龙,诣中宣,言:此镜乃水府至寳,出世有期,今当归我矣。中宣因问姓氏,但笑而不答,持镜而去。梦迴,亟视篋中,已失所在。”南唐李璟《摊破浣溪沙》词之二:“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依阑干。”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明汤显祖《牡丹亭·写真》:“径曲梦迴人杳,闺深珮冷魂销。”巴金《静夜的悲剧》:“有时我午夜梦回,竟然觉得我在滴血或者我的生命跟着水
【牧笛】民所吹的笛子。亦借指牧笛声。唐张乔《题河中鹳雀楼》诗:“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宋陆游《闲游所至少留得长句》诗:“鷺引钓船经荻浦,牛随牧笛入柴门。”剑雨《塞北牧羊女》诗:“塞北牧羊女,白云深处一枝花,吹一路好牧笛,栽一路小树枒。”
【樵】《唐韻》昨焦切《集韻》《韻會》慈焦切《正韻》慈消切,音譙。《說文》散木也。《左傳·桓十二年》請無扞采樵者以誘之。又采薪曰樵。《詩·小雅》樵彼桑薪,卬烘于煁。故采薪者謂之樵夫。《史記·孟嘗君傳》樵夫牧豎。又焚也。《公羊傳·桓七年》焚之者何,樵之也。又與譙通。《前漢·趙充國傳》爲壍壘木樵。《師古註》謂爲高樓以望敵也。 《集韻》或作藮,又作。字原从作艸下。又,同樵。
【歌】〔古文〕可哥《唐韻》古俄切《集韻》《韻會》《正韻》居何切,音柯。《說文》詠也。《徐曰》長引其聲以詠也。《釋名》人聲曰歌。歌者,柯也。以聲吟詠上下,如草木有柯葉也。《揚子·方言》兗冀言歌,聲如柯。《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正義曰》直言不足以申意,故令歌詠其詩之義以長其言。《禮·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又》歌之爲言也,長言之也。言之不足,故長言之。又曲合樂也。《詩·魏風》我歌且謠。《傳》曲合樂曰歌,徒歌曰謠。《疏》正義曰:謠旣徒歌,則歌不徒矣,故曰曲合樂曰歌。歌謠對文如此,散則歌爲總名,未必合樂也
【裹】《唐韻》《韻會》古火切,音果。《玉篇》包也。《詩·大雅》乃裹糇糧。《莊子·大宗師》裹飯而往食之。又《宋玉·高唐賦》綠葉紫裹。《註》裹,猶房也。又《郭璞·江賦》濯穎散裹。《註》裹,謂草實也。又《說文》纏也。又《集韻》古臥切,音過。義同。又《韻會》指所包之物也。
【身】《唐韻》失人切《集韻》《韻會》《正韻》升人切,音申。《說文》躬也,象人之身。《爾雅·釋詁》我也。《疏》身,自謂也。《釋名》身,伸也。可屈伸也。《廣韻》親也。《九經韻覽》軀也。總括百骸曰身。《易·艮卦》艮其身。又《繫辭》近取諸身。《書·伊訓》檢身若不及。《孝經·開宗明義章》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又《詩·大雅》大任有身。《傳》身,重也。《箋》重爲懷孕也。《疏》以身中復有一身,故言重。又告身。《唐書·選舉志》擬奏受皆給以符,謂之告身。又《史記·西南夷傳》身毒國。《註》索隱曰:身音捐。又《韻補》叶尸連切。《楊方·合
【寄】《唐韻》《集韻》《韻會》居義切《正韻》吉器切,音記。《說文》托也。《增韻》寓也。《周語》國無寄寓。《註》不爲廬舍以寄羈旅之客也。又《齊語》管子曰:作內政而寄軍令焉。又《廣韻》附也。《增韻》傳也。《禮·王制》東方曰寄。《註》東方通言之官,謂傳寄東方之言也。又郊遂寄棘,屛退不率敎者於遠方曰寄。又《史記·酷吏傳》請寄無所聽。《註》請寄,猶囑托也。又寄生,草名。又寄居,小蟹名。
【鸥沙】鸥鸟栖息的沙洲。亦指隐者居处。宋方岳《简李桐庐》诗:“鸥沙草长连江暗,蟹舍潮回带雨腥。”元马祖常《石田山居》诗之六:“春天云嫵媚,相对坐鸥沙。”
【犊】《唐韻》《集韻》《韻會》徒谷切,音獨。《說文》牛子也。从牛賣聲。《爾雅·釋畜》其子,犢。《禮·月令》犧牲駒犢,舉書其數。又《禮器》天子適諸侯,諸侯膳以犢。又《前漢·溝洫志》河決淸河靈鳴犢口。《註》師古曰:淸河之靈縣鳴犢河口也。又《前漢·地理志》北海郡桑犢縣。雲中郡犢和縣。漢典考證:〔《前漢·地理志》北海郡犢縣。雲中郡犢和縣。〕 謹照原文犢縣上增桑字。 考證:〔《前漢·地理志》北海郡犢縣。雲中郡犢和縣。〕 謹照原文犢縣上增桑字。
【中】〔古文〕《唐韻》陟弓切《集韻》《韻會》《正韻》陟隆切,音忠。《書·大禹謨》允執厥中。《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僞,而敎之中。《左傳·成十三年》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又《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註》舉中氣也。又司中,星名。在太微垣。《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又《前漢·律歷志》春爲陽中,萬物以生。秋爲隂中,萬物以成。又中央,四方之中也。《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註》洛爲天地之中。《張衡·東京賦》宅中圓大。又正也。《禮·儒行》儒有衣冠中。《周禮·秋官·司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