邈然超世姿,彷佛得十七

邈然超世姿,彷佛得十七

诗句读音
邈然超世姿平仄:仄 平 平 仄 平
韵脚:上平六脂
拼音: miǎo ránchāo shì1
彷佛得十七平仄:仄 平 平 平 平
拼音: páng fódé|děi|deshí qī

邈然超世姿,彷佛得十七释义

【邈然】貌。《韩诗外传》卷五:“邈然远望,洋洋乎,翼翼乎,必作此乐也。”《晋书·孔坦传》:“深明足下慷慨之怀,深痛足下不遂之志。邈然永隔,夫復何言!”唐白居易《寄行简》诗:“相去六千里,地絶天邈然。”亦指久远。宋叶适《宿石门》诗:“邈然百世后,未忝骚人风。”2.高远貌。《三国志·吴志·步骘传》:“至其纯粹履道,求不苟得,升降当世,保全名行,邈然絶俗,实有所师。”晋陶潜《咏贫士》之四:“袁安困积雪,邈然不可干。”南朝齐王琰《冥祥记》:“荫卧林薄,邈然自怡。”宋秦观《财用上》:“士大夫矫枉过直,邈然以风裁自持,不復肯

【超世】1.谓杰出不凡、异乎寻常。《后汉书·冯衍传上》:“显忠贞之节,立超世之功。”宋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明张居正《答奉常陆五台论治体用刚书》:“以丈素有超世之识,知僕所以肩鉅承艰之心,为能疏附后先,以共济艰危也。”2.犹出世,出尘。宋曾巩《<李白诗集>后序》:“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明高启《春日怀十友·吕道士敏》诗:“晨策思频往,聆君超世言。”

【姿】《廣韻》卽夷切《集韻》《韻會》《正韻》津私切,音咨。《說文》態也。《唐書·太宗紀》太宗生四歲,有書生見之,曰:龍鳳之姿。《後魏·宋弁傳》聲姿淸亮。又《集韻》資四切,音恣。媚也。《韓愈詩》羲之俗書媿姿媚。 《歐陽氏曰》性姿,天姿,與資義同。

【彷佛】亦作“彷髴”。1.依稀,不甚真切。晋干宝《搜神记》卷一:“策既杀吉,每独坐,彷彿见吉在左右。”宋何薳《春渚纪闻·李媛步伍亭诗》:“薳兄子硕,送客餘杭步伍亭,就观壁后,得淡墨书字数行,彷彿可辨,笔迹遒媚,如出女手。”元刘壎《隐居通议·论语一》:“陈叔向受教於魏益之,未久大悟,而洪纤高下皆若彷髴有见者。”2.谓大体相似。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哀吊》:“又卒章五言,颇似歌謡,亦彷彿乎汉武也。”宋赵与时《宾退录》卷一:“兰亭石刻,惟定武者得其真……今东南诸刻无能彷彿者。”明叶盛《水东日记·晦庵论易服色》:“近日之

【得】〔古文〕《唐韻》《正韻》多則切《集韻》《韻會》的則切,音德。《說文》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又賦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禮·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又貪也。《論語》戒之在得。又《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又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又叶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十七】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郭象注:“世之所重,则十言而七见信。”宋苏轼《范景仁墓志铭》:“以今赋入之数十七为经费,而储其三以备水旱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