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简介
宋应星(公元1587—约1666年),中国明末科学家,字长庚,汉族江右民系,奉新(今属江西)人。
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于乡。
崇祯七年(1634)任江西分宜教谕,十一年为福建汀州推官,十四年为安徽亳州知州。
明亡后弃官归里,终老于乡。
在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生产技术达到新水平的条件下,他在江西分宜教谕任内著成《天工开物》一书。
宋应星的著作还有《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画音归正》、《卮言十种》等,但今已佚失。
“明朝诗人有哪些,明朝有哪些诗人?明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明朝诗人!”
宋应星(公元1587—约1666年),中国明末科学家,字长庚,汉族江右民系,奉新(今属江西)人。
万历四十三年(1615)举于乡。
崇祯七年(1634)任江西分宜教谕,十一年为福建汀州推官,十四年为安徽亳州知州。
明亡后弃官归里,终老于乡。
在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生产技术达到新水平的条件下,他在江西分宜教谕任内著成《天工开物》一书。
宋应星的著作还有《野议》、《论气》、《谈天》、《思怜诗》、《画音归正》、《卮言十种》等,但今已佚失。
周亮工(1612~1672)明末清初文学家、篆刻家、收藏家、贰臣。
字元亮,又有陶庵、减斋、缄斋、适园、栎园等别号,学者称栎园先生、栎下先生。
江西省金溪县合市乡人,原籍河南祥符(今开封)人,后移居金陵(今江苏南京)。
崇祯十三年进士,官至浙江道监察御史。
入清后历仕盐法道、兵备道、布政使、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等,一生饱经宦海沉浮,曾两次下狱,被劾论死,后遇赦免。
生平博极群书,爱好绘画篆刻,工诗文,著有《赖古堂集》、《读画录》等。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
山西并州太原府人,主要作品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陈忱(1615.3.24~1670?)明末清初小说家。
字遐心,一字敬夫,号雁宕山樵、默容居士。
乌程(今浙江湖州)人。
明亡后绝意仕进,以卖卜为生,曾与顾炎武、归庄组织惊隐诗社,晚年著长篇小说《水浒后传》,于书中寄寓自己的亡国之痛和憧憬恢复之心。
朱之瑜(1600年11月17日~1682年5月23日),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
字楚屿,又作鲁屿,号舜水,汉族,浙江余姚人,明末贡生。
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二次奉诏特征,未就,人称征君。
清兵入关后,流亡在外参加抗清复明活动。
南明亡后,东渡定居日本,在长崎(qí)、江户(今东京)授徒讲学,传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
著有《朱舜水集》。
其学特点是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认为“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他的思想在日本有一定影响。
朱之瑜和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一起被称为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
并与王阳明、黄梨洲、严子陵称为余姚四先贤。
吴楚间人,与张祜齐名。
字若济,号笔山,明代甘棠人。
嘉靖八年(1529)登进士,擢任监察御史。
为官清正廉明,遇事敢言,纠劾不避权贵。
世宗夸称为“真御史”。
任上严惩贪官。
齐办各类狱案,深得民心。
去职后,建书院,讲学术,尊祟程朱理学,著有《笔山文集》10卷行世。
其诗风清丽雅秀,语言超逸。
诗八首,其中《别妻》、《咏春风》、《杂嘲二首》(其一)等皆是佳作,又尤以《别妻》为最善。
石茂华(1521—1583),字君采,号毅庵,明中期大臣,益都(今青州)人。
1544年(嘉靖二十三年)进士,任浚县(今屑河南)知县,年仅23岁。
处理诉讼案件,人称公正明断。
黄河泛溢,他亲率民工筑堤防洪。
任扬州(治今扬州市)知府时,倭寇侵扰江淮地区,他排除严嵩义子赵文华的干扰,打退了进犯扬州的倭寇。
后又历任山西按察副使、河南副使、陕西参政、按察使。
1567年(隆庆元年)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山西。
1573年(万历元年)升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
此间,他数次平息了内外的兵乱,受到朝廷褒奖。
后升任兵部尚书,掌南京都察院事。
在巡察陕西、甘肃地区时,正值这里大饥荒,他奏准朝廷,蠲免徭赋,开仓救灾,因操劳成疾,呕血身亡。
赠太子少保,谥“恭襄”。
王翱(1384-1467)明代大臣,字九皋,出生于今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王帽圈村。
永乐十三年进士,授大理寺左寺正,左迁行人,宣德初擢御史,英宗即位,升右佥都御史,出镇江西,惩贪治奸,七年冬督辽东军务,景泰四年为吏部尚书,天顺间续任,为英宗所重,称先生而不呼其名。
王翱一生历仕七朝,辅佐六帝,刚明廉直,卒谥“忠肃”。
刘元卿 (1544-1609),字调甫,号旋宇,一号泸潇,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坊楼南陂藕下村人。
明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江右四君子”之一,江右王门后期大家,在理学、教育和文学等领域皆卓有成就,著述甚丰,有《刘聘君全集》,其寓言集《贤奕篇》被收入“四库全书”。
宗臣(1525~1560)明代文学家。
字子相,号方城山人。
兴化(今属江苏兴化)人。
南宋末年著名抗金名将宗泽后人。
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刑部主事调吏部,以病归,筑室百花洲上,读书其中,后历吏部稽勋员外郎,杨继盛死,臣赙以金,为严嵩所恶,出为福建参议,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学副使,卒官。
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等齐名,为“嘉靖七子”(后七子)之一,散文《报刘一丈书》,对当时官场丑态有所揭露,著有《宗子相集》。
[明](约公元一五九六年前后在世)字自诚,号还初道人,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详,明代文学家,约明神宗万历中前后在世。
生平事迹不详。
著有《仙佛奇踪》四卷,《四库总目》多记老佛二家故事,由此得知他早年热衷于仕途功名,晚年则归隐山林,洗心礼老佛。
万历三十年(1603)前后曾经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带,潜心著述。
还与袁黄、冯梦桢等人有所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