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诗人

“明朝诗人有哪些,明朝有哪些诗人?明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明朝诗人!”

吴承恩简介

吴承恩(约1500―约1582),明朝文学家。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家庭贫寒。

自幼喜爱野言稗史。

博览群书。

他根据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和有关话本、杂剧,写成著名长篇小说《西游记》。

王鏊简介

王鏊(1450—1524)明代名臣、文学家。

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

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张岱简介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宗泐简介

宗泐(1318~1391年),字季潭,别号全室,俗姓周,临海人。

其父母早亡,寄食邻里。

八岁时趋临海天宁寺(即今龙兴寺)出家,十四剃度,二十岁时至杭州净慈寺。

师从大欣笑隐,大欣试以《心经》,宗泐出口成诵,遂为之授具足戒。

此后居净慈数载,其间“博咨经典,精求义蕴,律论梵藏,备尽厥旨”。

大欣累主名刹大寺,宗泐均追随左右。

大欣死后,遂回归故里,隐居云岭、紫箨岭和天宁寺诸处。

道法益盛,声名日隆。

元末,应杭州僧众坚请,出主中天竺万寿永祚寺。

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征江南有道僧人,应召称旨,住天界寺。

五年(1372年),朝廷建广荐法会于蒋山太平兴国寺,受命升座说法。

九年(1376年)春,明太祖命“育发以官之”,宗泐表示不愿为官,希望终老释门。

太祖从之,御制《免官说》以赐。

后同杭州演福教寺住持、天台宗高僧如玘注释《心经》、《金刚经》、《楞伽经》等,颁行全国。

王象春简介

王象春(1578~1632)明末诗人。

原名王象巽,字季木,号虞求,别号山昔湖居士,新城(今山东淄博市桓台县新城镇)人,清初文学家王士祯从祖。

万历三十八年进士第二,官至南京吏部考功郎,终因刚直而免官归田。

象春才气奔轶,诗宗前后七子,诗文结集为《齐音》(亦题《济南百咏》)、《问山亭集》。

陈继儒简介

陈继儒(1558~1639)明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仲醇,号眉公、麋公。

华亭(今上海松江)人。

诸生,年二十九,隐居小昆山,后居东佘山,杜门著述,工诗善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

擅墨梅、山水,画梅多册页小幅,自然随意,意态萧疏。

论画倡导文人画,持南北宗论,重视画家的修养,赞同书画同源。

有《梅花册》、《云山卷》等传世。

著有《妮古录》、《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

郑之珍简介

郑之珍,字汝席,号高石,明万历补邑庠生。

后来祁门县文化部门,在渚口乡清溪村发现了郑之珍夫妇合葬墓及《清溪郑氏族谱》,确认他为祁门县渚口乡清溪人。

郑之珍在《新编目连戏救母劝善戏文》序中自述:“幼学夫子而志春秋,惜文不趋时,而学不获遂,于是萎念于翰场,而 游心于方外。

朱元璋简介

朱元璋(1328~1398)中国明代开国皇帝。

明太祖。

祖籍为江苏沛县,祖、父后定居濠州(今安徽凤阳)。

朱元璋幼名重八,参加农民起义军后改名元璋,字国瑞。

朱元璋幼时曾为地主放牛。

17岁时,因父、母、兄皆死于瘟疫而孤,不得已入皇觉寺为僧。

不久以行童游食于淮西一带。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红巾军农民起义爆发。

次年朱元璋投奔起义军郭子兴部。

他以智勇过人,得为子兴心腹,并娶其养女马氏为妻。

后继郭子兴而成为义军首领,在家乡一带逐步扩充队伍,随后克滁州、援六合、下和州,势力渐增。

至正十五年,他依托小明王韩林儿。

不久,朱元璋率军断缆渡江,取采石(今安徽马鞍山西南)、下太平(今安徽当涂),并于次年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改名应天。

此后,朱元璋以应天为根据地,相继攻取常州、江阴、常熟、徽州(今安徽歙县)、扬州等地;并接受徽州老儒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在应天屯田,兴修水利,恢复农业生产。

朱元璋消灭东南的孤立元军后,即开始与元末各割据势力展开较量。

二十三年他与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友谅败死。

二十四年,自立为吴王,建置百官。

袁凯简介

袁凯,生卒年不详,字景文,号海叟,明初诗人,以《白燕》一诗负盛名,人称袁白燕。

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洪武三年(1730)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

著有《海叟集》4卷。

李梦阳简介

李梦阳(1473~1530)中国明代文学家。

字献吉,号空同子。

庆阳(今属甘肃)人。

出身寒微。

弘治七年(1494)进士,历任户部主事、江西提学副使等职。

他嫉恶如仇,曾因草疏奏章弹劾宦官刘瑾而入狱。

李梦阳鉴于台阁体诗文千篇一律的弊端,决心倡导复古以改变不良文风。

他是前七子的领袖,主张古诗学魏晋,近体学盛唐,在当时影响颇大。

但他过于强调格调、法式 ,未能很好地从复古中寻求创新。

在他与何景明的辩论中,意气用事,论点偏激,导致他泥古不化,甚至走上了抄袭的道路,扼杀了诗歌创作的生机。

晚年有所悔悟。

他创作的乐府和古诗较多,其中有些作品寄寓了作者力求有所改革的政治理想,较有现实意义,如《朝饮马送陈子出塞》等诗。

他的乐府、歌行在艺术上有一定成就,但时露雕凿之痕。

其七律专宗杜甫,多气象阔大之辞。

著有《空同集》66卷。

杨士奇简介

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

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

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

“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王琼简介

王琼(公元1459—1532),明朝军事人物,历事成化、弘治、正德和嘉靖四个皇帝,由工部主事六品之官,直做到户部、兵部和吏部尚书一品大员。

王琼一生做了三件被人称赞的大事。

一是治理漕河;二是,平定宸濠叛乱;三是,总制西北边防。

因此,历史上称他和于谦、张居正为明代三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