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简介
- 阅读更多 关于 徐渭简介
- 17 次浏览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
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
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明朝诗人有哪些,明朝有哪些诗人?明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明朝诗人!”
徐渭(1521—1593),汉族,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或署田水月、田丹水,青藤老人、青藤道人、青藤居士、天池渔隐、金垒、金回山人、山阴布衣、白鹇山人、鹅鼻山侬等别号。
中国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
民间也普遍流传他的故事传说,关于他年轻时如何聪明,后来如何捉弄官宦等。
谢榛(1495~1575)明代布衣诗人。
字茂秦,号四溟山人、脱屣山人,山东临清人。
十六岁时作乐府商调,流传颇广,后折节读书,刻意为歌诗,以声律有闻于时。
嘉靖间,挟诗卷游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为“后七子”之一,倡导为诗摹拟盛唐,主张“选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精华。
”后为李攀龙排斥,削名“七子”之外,客游诸藩王间,以布衣终其身。
其诗以律句绝句见长,功力深厚,句响字稳,著有《四溟集》、《四溟诗话》。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别署鹿樵生、灌隐主人、大云道人,世居江苏昆山,祖父始迁江苏太仓,汉族,江苏太仓人,崇祯进士。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又为娄东诗派开创者。
长于七言歌行,初学“长庆体”,后自成新吟,后人称之为“梅村体”。
王翱(1384-1467)明代大臣,字九皋,出生于今河北省沧州市盐山县王帽圈村。
永乐十三年进士,授大理寺左寺正,左迁行人,宣德初擢御史,英宗即位,升右佥都御史,出镇江西,惩贪治奸,七年冬督辽东军务,景泰四年为吏部尚书,天顺间续任,为英宗所重,称先生而不呼其名。
王翱一生历仕七朝,辅佐六帝,刚明廉直,卒谥“忠肃”。
刘元卿 (1544-1609),字调甫,号旋宇,一号泸潇,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坊楼南陂藕下村人。
明朝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江右四君子”之一,江右王门后期大家,在理学、教育和文学等领域皆卓有成就,著述甚丰,有《刘聘君全集》,其寓言集《贤奕篇》被收入“四库全书”。
冯小青,名玄,字小青。
明代万历年间南直隶扬州(今属江苏)人。
嫁杭州豪公子冯生妾。
讳同姓,仅以字称。
工诗词,解音律。
为大妇所妒,徙居孤山别业。
亲戚劝其改嫁,不从,凄怨成疾,命画师画像自奠而卒,年十八。
冯小青,中国著名才女、词人,广陵世家女,其父是建文帝时广陵太守。
自小秀丽聪颖,孤芳自怜。
因离乱,嫁至杭州,后僻居西湖孤山。
小青整天与《西厢记》和《牡丹亭》为伍,终抑郁而殒,生前焚烧诗稿。
《红楼梦》引小青诗:“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需怜我我怜卿。
”黛玉形象实以小青为原型。
著有《小青词》。
戚继光(1527~1588)中国明代军事家,抗倭将领。
字元敬,号南塘 ,晚号孟诸。
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
1588年1月5日卒于登州。
嘉靖二十三年(1544)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
嘉靖三十四年调往浙江抗倭,任参将,镇守宁、绍、台(今临海)三府 。
他鉴于明军纪律松弛,素质不良,战斗力低下,至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4000余名,编组训练成戚家军,成为抗倭主力 。
嘉靖四十年,在台州、仙居、桃渚等处大胜倭寇,九战皆捷。
次年奉调援闽,连破倭寇巢穴横屿、牛田、兴化,闽境倭寇主力被消灭殆尽。
因功升署都督佥事。
四十二年再援福建 ,破倭寇巢穴平海卫(今莆田东南),进官都督同知,升福建总兵。
此后转战闽粤沿海各地,终于解除东南沿海倭患。
隆庆二年(1568),明廷特召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总兵官以下悉受节制。
16年间他整饬防务,加强战备,修筑御敌台,设立武学,训练将士,编成一支车、骑、步三者皆备的精锐部队,使防御巩固,京师(今北京)安全。
后被排挤,南调镇守广东。
再后被诬陷夺职。
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为兵家所重视。
李攀龙(1514~1570)中国明代文学家。
字于鳞,号沧溟。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历官刑部主事、陕西提学副使、浙江副使、河南按察使等。
在京期间,先后与谢榛 、王世贞、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吴国伦结诗社,后七子之名播于天下。
李攀龙是后七子的首领之一,他持论褊狭,认为文自汉代、诗自盛唐以下,俱无足观,本朝也只推崇李梦阳一人。
他认为先秦古文已有成法,创作只需模拟即可。
他推崇汉魏古诗和盛唐的近体诗,往后的都加以鄙视。
由于他的文学主张过于片面,限制了他本人的诗文创作,作品的摹拟痕迹太重,佳作不多。
《广阳山道中》、《和余德甫江上杂咏》等诗或面对现实,感世伤时;或抒发个人哀怨,向往归隐,能写出内心的真情实感,却还可读。
在李攀龙的各体诗中,以七律和七绝较优。
其七律声调清亮、词采俊爽;他的某些七绝也还写得自然,能注意顿挫变化,意味隽永。
但即使是好诗,也构思雷同、用词重复者多。
其散文成就又在诗歌之下。
著有《沧溟集》30卷。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
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
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
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
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征仲。
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
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
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
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
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
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演义》的作者。
山西并州太原府人,主要作品有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
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