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诗人有哪些,明朝有哪些诗人?明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明朝诗人!”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市)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
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
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
字义仍,号若士。
江西临川人。
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博士、詹事府主簿、礼部祠祭司主事,与顾宪成等东林党人过往甚密。
十九年因抨击朝政,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
二十一年被任命为浙江遂昌知县,任职5年。
二十六年眼看横行不法的税监到来,他在北京述职后径直返回故里。
晚年以茧翁为号。
汤显祖的思想比较复杂矛盾,他视科举为唯一出路,同时又对科举、八股文字表示厌弃;30岁时潜心佛学,企图在宗教中寻求人生的意义,同时又讥笑服食丹药的迷信者和嘲讽佛学的轮回说教。
他思想中不同的侧面,都在他的戏曲创作中得到反映。
但是,汤显祖以思想家李贽为友,强烈地反封建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汤显祖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牡丹亭》则是他的代表作。
《邯郸记》据唐沈既济传奇小说《枕中记》改编,它的成就,仅次于《牡丹亭》。
主角卢生的一生揭示了封建大官僚从发迹直到死亡的历史,深刻揭露了封建官僚阶层的无耻和淫逸行径。
唐寅(1470~1523)中国明代画家,文学家。
字子畏、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出身商贩家庭,少时读书发愤,青年时中应天府解元,后赴京会试,因舞弊案受牵连入狱,出狱后又投宁王朱宸濠幕下,但发现朱有谋反之意,即脱身返回苏州。
从此绝意仕途,潜心书画,形迹放纵,性情狂放不羁。
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
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
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
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书风奇峭俊秀。
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枯槎鸜鹆图》等绘画作品传世。
唐寅文学上亦富有成就。
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能表达出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语浅意隽。
著《六如居士集》,清人辑有《六如居士全集》。
归有光(1506-1571),明代著名文学家,字熙甫,人称震川先生,昆山人。
官至南京太仆寺丞。
他推重唐宋散文,对欧阳修特别佩服。
他的作品很有感染力,作诗不求工,具有清新淳扑特色。
石茂华(1521—1583),字君采,号毅庵,明中期大臣,益都(今青州)人。
1544年(嘉靖二十三年)进士,任浚县(今屑河南)知县,年仅23岁。
处理诉讼案件,人称公正明断。
黄河泛溢,他亲率民工筑堤防洪。
任扬州(治今扬州市)知府时,倭寇侵扰江淮地区,他排除严嵩义子赵文华的干扰,打退了进犯扬州的倭寇。
后又历任山西按察副使、河南副使、陕西参政、按察使。
1567年(隆庆元年)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山西。
1573年(万历元年)升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军务。
此间,他数次平息了内外的兵乱,受到朝廷褒奖。
后升任兵部尚书,掌南京都察院事。
在巡察陕西、甘肃地区时,正值这里大饥荒,他奏准朝廷,蠲免徭赋,开仓救灾,因操劳成疾,呕血身亡。
赠太子少保,谥“恭襄”。
孙承宗(1563~1638)中国明末大臣,抗清将领。
字稚绳,别号恺阳。
保定高阳(今属河北)人。
万历三十二年(1604)进士。
天启二年(1622),后金(清)进占广宁,明兵退至山海关,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寻命以阁臣掌部务,督理蓟辽、天津、登、莱诸处军务。
孙承宗到职后,整顿营伍,严明将吏职守,禁馈遗,绝宴会,罢供帐,省参谒。
又立东营,建水师,练火兵,改革马政。
天启三年,他出巡宁远等地,考察关外数百里内的人情与地形,主张在此建城,练兵屯田,扼守关外,先后恢复辽河以西疆土400余里。
天启五年,因总兵官马世龙进攻柳河失败,孙承宗被魏忠贤党排挤去职。
崇祯二年(1629),后金汗皇太极进逼北京,他再次被任命为原官兼兵部尚书守通州(今北京通县),后移镇山海关,指挥各地援军将清军赶出关外,以功累加太傅、太保。
四年,又因总兵官吴襄、宋伟援大凌河失败而罢职归里。
十一年,清军深入内地,进攻高阳,孙承宗率家人守城御敌,城破被俘,不屈而死。
南明福王时,追赠太师。
著作收入《高阳集》。
李东阳(1447~1516)中国明代诗人,书法家。
字宾之,号西涯。
祖籍湖广茶陵(今属湖南),长期生活在北京。
天顺八年(1464)进士,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为朝廷重臣。
李东阳上承台阁体,下启前后七子,在成化、弘治年间以朝廷大臣地位主持诗坛,奖励后学,颇具声望和影响,形成了以他为首的茶陵诗派。
他的散文追求典雅流丽,主张师法先秦古文,未脱台阁体的影响;其诗则力主宗法杜甫,强调法度音调,又写拟古乐府诗百首,已开前后七子创作趋向之先河,对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有明显影响。
李东阳的诗作以拟古乐府较有名,咏怀史实,抒己感慨,或指斥暴君暴政,或同情人民疾苦,或评论古人古事,内容丰富,中肯深刻。
他的五七言诗也不乏佳作。
其诗长于写景抒情,能于平淡词语中出清新意境。
其散文以记、传、杂著为佳,文笔流畅典雅,说理有力,师先秦古文之意可见。
著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