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教自可乐,搢绅贵行道

名教自可乐,搢绅贵行道

诗句读音
搢绅贵行道平仄:平 仄 平 仄
拼音: jìn shēnguìháng dào
名教自可乐平仄:平 平 仄 仄 仄
拼音: míng jiàozì kě4|4|4|4

名教自可乐,搢绅贵行道释义

【搢绅】插笏于绅。绅,古代仕宦者和儒者围于腰际的大带。《周礼·春官·典瑞》“王晋大圭”郑玄注引汉郑司农曰:“晋读为搢绅之搢,谓插於绅带之间,若带剑也。”《资治通鉴·汉武帝元封元年》:“乙卯,令侍中儒者皮弁搢绅,射牛行事,封泰山下东方。”后用为官宦或儒者的代称。《东观汉记·明帝纪》:“是时学者尤盛,冠带搢绅,游雍而观化者,以亿万计。”唐权德舆《知非》诗:“名教自可乐,搢绅贵行道。”清昭槤《啸亭续录·内务府大员》:“内府人员惟充本府差使,不许外任部院,惟科目出身者,始许与搢绅为伍。”林纾《与姚叔节书》:“傖人入城,购

【行道】1.道路。《诗·大雅·緜》:“柞棫拔矣,行道兑矣。”俞樾《群经平议·毛诗四》:“行道连文,行亦道也。”2.指路人。宋苏轼《表忠观碑》:“今钱氏功德,殆过於融,而未及百年,坟庙不治,行道伤嗟,甚非所以劝奬忠臣,慰答民心之义也。”郑观应《盛世危言·垦荒》:“近日俄人费万万帑金以修西伯利亚之铁路,阴谋诡计行道皆知。”3.实践自己的主张或所学。《孝经·开宗明义》:“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史记·韩昭侯世家》:“申不害相韩,修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然

【名教】名声与教化。《管子·山至数》:“昔者周人有天下,诸侯宾服,名教通於天下。”2.指以正名定分为主的封建礼教。晋袁宏《后汉纪·献帝纪》:“夫君臣父子,名教之本也。”三国魏嵇康《释私论》:“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宋曾巩《上杜相公书》:“重名教,以矫衰弊之俗。”太平天囯洪仁玕《干王洪宝制》:“或为干城之选,则当奏绩於疆埸;或为礼乐之司,则宜建功於名教。”鲁迅《热风·随感录五十七》:“明明是现代人……却偏要勒派朽腐的名教。”汉

【自可】可以;自然可以。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宋叶适《寄吕巽伯换酒亭》诗:“瑯琊初址未完牢,犹倚虚名用我曹。自可全将醒前了,何因偏向醉中逃。”2.犹自许。唐韩愈《许国公神道碑铭》:“为人魁伟沉塞,以武勇游仕许汴之间,寡言自可,不与人交,众推以为鉅人长者。”

【乐】《唐韻》五角切《集韻》《韻會》《正韻》逆角切,音岳。《說文》五聲八音之總名。《書·舜典》夔,命女典樂,敎胄子。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易·豫卦》先王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禮·樂記》大樂與天地同和。又鐘鼓、羽籥、干戚,樂之器也。屈伸、俯仰、綴兆、舒疾,樂之文也。《孝經》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又姓。《左傳》晉大夫樂王鮒,《戰國策》燕樂毅。複姓。《孟子》樂正裘。又《唐韻》盧各切《集韻》《韻會》《正韻》歷各切,音洛。喜樂也。《通論》喜者主於心,樂者無所不被。《易·繫辭》樂天知命。《孟子》與民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