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边烽高百尺,同时御府出三旌

明日边烽高百尺,同时御府出三旌

诗句读音
明日边烽高百尺平仄:平 仄 平 平 平 仄 仄
拼音: míng4biān fēnggāobǎi chǐ
同时御府出三旌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平 平
韵脚:下平十四清
拼音: tóng shíyù fǔchūsānjīng

明日边烽高百尺,同时御府出三旌释义

【明】〔古文〕朙《廣韻》武兵切《集韻》《韻會》《正韻》眉兵切,音鳴。《說文》照也。《易·繫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又》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疏》日月中時,徧照天下,無幽不燭,故云明。《史記·歷書》日月成,故明也。明者,孟也。又《易·乾卦》大明終始。《疏》大明,曉乎萬物終始。又《易·乾卦》天下文明。《疏》有文章而光明。又《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疏》照臨四方謂之明。又《書·舜典》黜陟幽明。《傳》升進其明者。又《書·太甲》視遠惟明。《疏》謂監察是非也。又《洪範》視曰明。《傳》必淸審。又《詩·小雅》祀事孔明。《

【日】〔古文〕《唐韻》《正韻》人質切《集韻》《韻會》入質切,音。《說文》實也。太陽之精不虧。《博雅》君象也。《釋名》日,實也,光明盛實也。《易·乾卦》與日月合其明。又《繫辭》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又《說卦》離爲火爲日。《周禮·天官·九註》日者天之明。《禮·祭義》日出於東。《史記·天官書註》日者,陽精之宗。《前漢·律歷志》日合於天統。《後漢·荀爽傳》在地爲火,在天爲日。《淮南子·天文訓》火氣之精者爲日。又《書·舜典》協時月正日。《傳》合四時之氣節,月之大小,日之甲乙,使齊一也。又《洪範》五紀,三曰日。《傳》紀一日

【边烽】。1.边疆报警的烽火。唐沉佺期《塞北》诗之一:“海气如秋雨,边烽似夏云。”明梵琦《居庸关》诗:“渠答自今收战马,兜铃无復置边烽。”康有为《大同书》甲部第五章:“其有边烽传警,潢池弄兵,敌国外患之来,羣盗满山之变。”2.指代边境上的战事。南朝梁徐悱《白马篇》:“闻有边烽急,飞候至长安。”元辛文房《唐才子传·戎昱》:“宪宗时,边烽累急,大臣议和亲。”明冯梦龙《女丈夫·红拂投主》:“金戈纷逐,铁马争驰,眼观邉烽四起,指日西京累卵危。”清顾炎武《二月十日有事于欑宫》诗:“贼马与边烽,相将溃中夏。”3.借指边疆。《

【高】《廣韻》古勞切《集韻》《韻會》居勞切,音羔。《說文》崇也。象臺觀高之形。从冂口。與倉舍同意。《易·繫辭》高以,貴賤位矣。《註》高謂天體也。《又》崇高莫大乎富貴。又《史記·高祖紀註》張晏曰:禮諡法,無高以爲功,最高而爲漢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又地名。《前漢·地理志》沛郡高縣。又姓。《史記·仲尼弟子傳》高柴。又《集韻》《韻會》居号切,音誥。度高曰高。《左傳·隱元年·都城過百雉註》一雉之牆,長三丈,高一丈。《釋文》高,古報反。又如字。又叶居侯切,音鉤。《柳宗元·柳評事墓銘》柳侯之分,在北爲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

【百尺】十丈。喻高、长或深。汉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晋左思《咏史》之二:“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文选·鲍照<苦热行>》:“丹蛇踰百尺,玄蜂盈十围。”李善注:“百尺、十围,言其长大也。”宋苏轼《惠州李氏潜珍阁铭》:“眩古潭之百尺,涵万象於瑶琨。”2.桅杆。《文选·木华<海赋>》:“於是候劲风,揭百尺,维长綃,挂帆席。”李善注:“百尺,帆檣也。”汉

【同时】1.同时代;同一时候。《庄子·盗跖》:“今夫此人,以为与己同时而生,同乡而处者,以为夫絶俗过世之士焉;是专无主正。”唐杜甫《苏大侍御访江浦赋八韵纪异》:“乾坤几反覆,扬马宜同时。”丁玲《韦护》第二章:“两人同时对望了一下,都了解那意义。”2.犹当时,那时。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秘书新省成,徽庙临幸,孙叔诣参政作贺表……同时无能及者。”明陈继儒《珍珠船》卷一:“﹝繁彦举﹞竟流落以死,同时有郑云表者,慕彦举之为人,作诗挽之。”3.并且。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

【御府】的府库。《史记·平準书》:“胡降者皆衣食县官,县官不给,天子乃损膳,解乘舆駟,出御府禁藏以赡之。”唐李颀《送李回》诗:“岁发金钱供御府,昼看仙液注离宫。”宋何薳《春渚纪闻·唐高宗镇库墨》:“近於内省何道源家,见数种古墨,皆生平未见,多出御府所赐。”明唐顺之《谢赐银币表》:“褭号出御府之珍,永以为寳;豸绣炫天孙之锦,岂曰无衣。”2.指主管御府的人。《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使御府视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沉璧也。”3.御史的官署。唐杜甫《奉酬寇侍御见寄复寄寇》诗:“来簪御府笔,故泊洞庭船。”仇兆鳌注引邵

【出】《唐韻》赤律切《集韻》《韻會》《正韻》尺律切,春入聲。《說文》進也。《廣韻》見也,遠也。《增韻》出入也,吐也,寫也。又生也。《爾雅·釋訓》男子謂姊妹之子爲出。《左傳·成十三年》康公,我之自出。《註》秦康公,晉之甥也。又《周禮·秋官·大司》其不能改而出圜土者殺。《註》出謂越獄逃亡也。又《增韻》斥也。《正韻》亦作黜絀。又《唐韻》《集韻》《韻會》尺類切《正韻》蚩瑞切,推去聲。自中而外也。又《正韻》凡物自出,則入聲。非自出而出之,則去聲。然亦有互用者。又叶尺僞切,吹去聲。《詩·小雅》匪舌是出,維躬是瘁。又叶敕律切

【三】〔古文〕弎《唐韻》《集韻》《韻會》蘇甘切《正韻》蘇監切,颯平聲。《說文》三,天地人之道也。謂以陽之一合隂之二,次第重之,其數三也。《老子·道德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史記·律書》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又《周禮·冬官考工記》凡兵無過三其身。又《左傳·昭七年》士文伯曰:政不可不愼,務三而已。一擇人,二因民,三從時。又《晉語》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又《周語》人三爲衆,女三爲粲,獸三爲羣。又姓。明三成志。又漢複姓。屈原之後有三閭氏,三飯尞之後有三飯氏,三州孝子之後有三州氏。又去聲。《韻會》蘇暫切。《論語

【旌】《唐韻》《正韻》子盈切《集韻》《韻會》咨盈切,音精。《說文》析羽注旄首,所以進士卒。《爾雅·釋天》註旄首曰旌。《註》載旄於竿頭,如今之幢,亦有旒。《又》旌旂。《疏》旌旂者,凡旗之名雖異,旌旂爲之總稱。《廣雅》天子旌高九仞,諸侯七仞,大夫五仞,士三仞。《釋名》旌,精也。有精光也。《詩·鄘風》孑孑干旌。《周禮·春官·司常》析羽爲旌。《又》斿車載旌。又《周禮·天官·掌舍》爲帷宮設旌門。《註》樹旌以表門。又《周禮·地官·掌節》道路用旌節。《註》今使者所擁節是也。又《禮·曲禮》武車綏旌,德車結旌。《註》武車尚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