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倦游历,挂起手中藤
名山倦游历,挂起手中藤释义
【挂】《唐韻》《集韻》《韻會》古賣切《正韻》古畫切,音卦。《說文》畫也。《正字通》圭从二土,有畺畫義。又《玉篇》懸也。《儀禮·少牢禮》挂於季指。《戰國策》無把銚挂耨之勢,而有積栗之實。通作掛。又剛挂,矢鏃名。《潘岳·射雉賦》屬剛挂以潛擬。《註》一作罫。又《集韻》胡卦切,音畫。礙也。同罫。與絓通。又涓畦切,音圭。別也。《莊子·漁父篇》好經大事,變更易常,以挂功名。或作刲。一曰中鉤取物也。(掛)《唐韻》《集韻》《韻會》古賣切《正韻》古畫切,音卦。別也。又揲筮,置著小指閒也。《易·繫辭》掛一以象三。《註》置而不用曰掛
【手】〔古文〕《唐韻》書九切《集韻》《韻會》《正韻》始九切,音首。《釋名》手須也,事業所須也。《急就篇》捲捥節爪拇指手。《師古註》及掌謂之手。《易·說卦》艮爲手。《疏》艮旣爲止,手亦能止持其物,故爲手也。《禮·玉藻》手容恭。又以手執器亦曰手。《禮·檀弓》王事也。子手弓而可。《公羊傳·莊十三年》曹子手劒而從之。又《司馬相如·上林賦》手熊羆。《註》言手擊之。又叶尸周切,音收。《焦氏·易林》邑姜叔子,天文在手。實沈參墟,封爲晉侯。又叶賞呂切,音黍。《郭璞·神噓贊》腳屬於頭,人面無手。厥號曰噓,重黎所處。又叶矧視切,音
【中】〔古文〕《唐韻》陟弓切《集韻》《韻會》《正韻》陟隆切,音忠。《書·大禹謨》允執厥中。《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僞,而敎之中。《左傳·成十三年》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又《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註》舉中氣也。又司中,星名。在太微垣。《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又《前漢·律歷志》春爲陽中,萬物以生。秋爲隂中,萬物以成。又中央,四方之中也。《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註》洛爲天地之中。《張衡·東京賦》宅中圓大。又正也。《禮·儒行》儒有衣冠中。《周禮·秋官·司刺
【藤】《唐韻》《正韻》徒登切,音騰。《說文》藟也。今總呼草蔓延如藟者。又《集韻》苰藤,草名。胡麻也。又州名。《韻會》隋攺永平州爲藤州。《唐書·李嗣眞傳》來俊臣獄興,嗣眞上書,流藤州。
【名山】1.著名的大山。古多指五岳。《礼记·礼器》:“是故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于天,因吉土以饗帝于郊。”郑玄注:“名,犹大也。”孙希旦集解:“名山,谓五岳也。”唐李白《秋下荆门》诗:“此行不为鱸鱼鱠,自爱名山入剡中。”清叶廷琯《鸥陂渔话·刘书樵晋游诗选》:“晋国名山不可数,恒岳居尊太岳附。”郭小川《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诗一:“它上面:没有名山,没有盛景,没有古庙。”2.指可以传之不朽的藏书之所。《史记·太史公自序》:“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司马贞索隐:“言正本
【倦】《廣韻》渠卷切《集韻》《正韻》逵眷切,權去聲。懈也。疲也。《禮·儒行》敦行而不倦。又倨也。《淮南子·道應訓》盧敖游乎北海,見一士焉,方倦龜殼而食蛤梨。《註》楚人謂倨爲倦。又叶渠運切,音郡。《劉楨·魯都賦》至於日昃,體勞怠倦。一張一弛,文武之訓。 《說文》力部作,人部作〈亻〉,音義同。宜合倦爲券字,重文不必分爲二。
【游历】;漫游。南朝宋谢灵运《撰征赋》:“发卞口而游歷,迄西山而弭轡。”宋史达祖《喜迁莺·元宵》词:“旧情拘未定,犹自学,当年游歷。”清顾炎武《赠钱行人邦寅》诗:“南徐游歷地,儻有和歌辰。”马南邨《燕山夜话·从慧深的国籍说起》:“在他游历美洲的时候,那个大陆上的人们才有机会接触佛教。”1.到远地游览;周游考察。《晋书·王献之传》:“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相识,乘平肩舆逕入,时辟疆方集宾友,而献之游歷既毕,傍若无人。”唐白居易《游石门涧》诗:“自从东晋后,无復人游歷。”明高启《锺山云霁图》诗:“昔年游歷处,今向画中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