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雁嘹嘹北向频,渌波何处是通津

鸣雁嘹嘹北向频,渌波何处是通津

诗句读音
渌波何处是通津平仄: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韵脚:上平十七眞
拼音: lù bōhé|hē|hèchǔ|chùshìtōngjīn
鸣雁嘹嘹北向频平仄:平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míng yànliáo liáoběi xiàngpín|bīn

鸣雁嘹嘹北向频,渌波何处是通津释义

【渌波】。三国魏曹植《洛神赋》:“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南朝梁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南唐李璟《摊破浣溪沙》词之一:“回首渌波三楚暮,接天流。”清龚自珍《同年生徐编修斋中夜集书卷尾》诗:“崑山翰林召词客,酒如渌波灯如雪。”典

【何】《唐韻》胡歌切《集韻》《韻會》《正韻》寒歌切,賀平聲。曷也,奚也,孰也,詰詞也。《書·臯陶謨》禹曰何。《詩·小雅》夜如何其。又誰何。猶言莫敢如何也。《賈誼·過秦論》利兵而誰何。又未多時曰無何,亦曰無幾何。《史記·曹參傳》居無何,使者果召參。又《前漢·袁盎傳》南方濕,君能日飮,無何,可免禍也。《註》無何,言更無餘事也。又《南史·西域傳》西域呼帽爲突何。又《古今樂錄》羊無夷伊那何,皆曲調之遺聲。又國名。《隋書》西域有何國。又姓。又娙何,漢女官名,秩比二千石。又《集韻》《正韻》下可切,賀上聲。同荷。儋也,負也。

【处】《唐韻》昌與切《集韻》《正韻》敞呂切,音杵。《玉篇》居也。《詩·王風》莫或遑處。又止也。《詩·召南》其後也處。 《廣韻》留也,息也,定也。又居室也。《詩·大雅》于時處處。又歸也。《左傳·襄四年》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又分別也。《晉書·杜預傳》處分旣定,乃啓請伐吳之期。又制也。《晉書·食貨志》人閒巧僞滋多,雖處以嚴,而不能禁也。又姓。《前漢·藝文志》《處子》九篇。《師古註》《史記》云:趙有處子。《廣韻》《風俗通》云:漢有北海太守處興。又州名。《一統志》晉屬永嘉郡,隋置處州。又《廣韻》讀去聲,昌據切。

【是】〔古文〕《唐韻》承紙切《集韻》《韻會》上紙切,音姼。《說文》作昰。直也。从日正。《釋名》是,嗜也,人嗜樂之也。《玉篇》是,是非也。《禮·曲禮》夫禮者,所以定親疎、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又《博雅》是,此也。《易·乾卦》不見是而無悶。《又》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又姓。《姓氏急就篇》是氏,吳有是儀,唐有是光。又《集韻》田黎切,音題。《公羊傳·僖十六年》是月者何,僅逮是月也。《註》是,月邊也。魯人語也。《釋文》是,如字。一音徒兮反。又與氏通。《前漢·地理志》氏爲莊公。《註》氏,與是同。古通用。又《韻補》叶市之切。

【通】〔古文〕《唐韻》《正韻》他紅切《集韻》《韻會》他東切,統平聲。《說文》達也。《正韻》徹也。《易·繫辭》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禮·學記》知類通達。又亨也,順也。《禮·儒行》上通而不困。《註》謂仕則上達乎君,不困于道德之不足也。《易·節卦》不出戸庭,知通塞也。又暢也。《爾雅》四時和爲通正。《註》通,平暢也。又總也。《禮·王制》以三十年之通制國用。《註》通計三十年所入之數,使有十年之餘也。又開也。《前漢·何武傳》通三公官。《註》謂更開置之也。又也。《前漢·夏侯勝傳》先生通正言。《註》謂道之也。又凡人往來交好

【津】〔古文〕《唐韻》將鄰切《集韻》《韻會》《正韻》資辛切,音蓁。《說文》渡也。《書·泰誓》大會于孟津。《正義》孟是地名,津是渡處。又潤也。《周禮·地官》辨五地之物生,二曰川澤,其民黑而津。又星次名。《爾雅·釋天》析木謂之津。又星名。《甘氏星經》天津九,星在虛北河中,主津瀆,津梁。又河津。《辛氏三秦記》河津,一名龍門,魚不能上,上則爲龍。又楚地名。《左傳·莊十九年》巴人伐楚,楚子大敗于津。又觀津,縣名。《輿地廣記》本趙地,漢爲縣,屬信都郡。又濟渡後學之意。《劉勰·新論·崇學篇》道象之妙,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學

【鸣雁】1.《诗·邶风·匏有苦叶》:“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毛传:“雝雝,雁声和也。纳采用雁,旭日始出,谓大昕之时。”郑玄笺:“雁者,随阳而处,似妇人从夫,故昏礼用焉。”后用“鸣雁”指嫁娶之事。北周庾信《彭城公夫人尔朱氏墓志铭》:“三星照夜,佇稽鸣雁之期;七日秉秋,坐廌飞皇之兆。”倪璠注:“婚姻六礼皆用雁,故云鸣雁之期。”2.鸣啼的大雁。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九:“鸣雁飞南征,鶗鴂发哀音。”南朝宋范泰《九月九日》诗:“劲风肃林阿,鸣雁惊时候。”宋陆游《冬晴》诗:“鸣雁过长空,纤鳞泳清池。”3.古

【嘹嘹】虫鸟鸣叫声。唐李贺《昌谷诗》:“嘹嘹溼蛄声,咽源惊溅起。”明何景明《鸣雁行》:“鸣雁鸣斯,其音嘹嘹。”清李沛《闻雁》诗:“槭槭秋风起,嘹嘹寒雁来。”张贤亮《绿化树》四:“象是应合饥饿的山鹰‘嘹嘹’的啼鸣一般,这个如石雕似的车把式,喉咙里突然发出一声悠长而高亢的歌声。”

【北向】“北乡”。亦作“北向”。朝北;向北。《吕氏春秋·季秋纪》:“司徒搢扑,北嚮以誓之。”《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沛公北嚮坐,张良西嚮侍。”《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渊遣使南通孙权”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权亲叉手,北向稽顙。”唐柳宗元《岭南节度向军堂记》:“先是为堂於城西北陬,其位,公北向,宾众南向。”宋董弅《闲燕常谈》:“以手加额,北乡赞叹。”见“北嚮”。汉

【频】〔古文〕《唐韻》符眞切《集韻》《韻會》毗賔切,音顰。《玉篇》急也。《廣雅》比也。《詩·大雅》國步斯頻。《傳》頻,急也。《箋》頻猶比也。國家之政,行此禍害比比然。又姓。《風俗通》漢有酒泉太守頻暢。又《說文》水厓。《徐鉉曰》今俗別作水濵,非是。《詩·大雅》池之竭矣,不云自頻。《傳》頻,厓也。《箋》頻,當作濵。又與顰同。《易·復卦》頻復厲无咎。《註》謂頻蹙之貌。又果名。《前漢·司馬相如·上林賦》仁頻,幷閭。《註》仁頻,賔榔也。頻或作賔。漢典考證:〔《詩·大雅》地之竭矣,不云自頻。〕 謹照原文地改池。 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