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钟悟音闻,宿昔心已往
鸣钟悟音闻,宿昔心已往释义
【宿昔】1.从前;往日。《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朕宿昔庶几获承尊位,惧不能寧,惟所与共为治者,君宜知之。”唐张九龄《照镜见白发》诗:“宿昔青云志,蹉跎白髮年。”清曹寅《春日过顾赤方先生寓居》诗:“即此相逢犹宿昔,频来常带杖头钱。”2.经久;经常。《素问·举痛论》:“寒气客於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於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汉王充《论衡·感虚》:“师旷能鼓《清角》,必有所受,非能质性生出之也。其初受学之时,宿昔习弄,非直一再奏也。”3.犹年老。《文选·谢朓<和王主簿季哲怨情>诗》:“徒
【心】《唐韻》息林切《集韻》《韻會》《正韻》思林切。《說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說以爲火藏。《徐曰》心爲大火,然則心屬火也。《玉篇》《廣韻》訓火藏。又《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禮·大學疏》總包萬慮謂之心。又《釋名》心,纖也。所識纖微無不貫也。又本也。《易·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註》天地以本爲心者也。《正義曰》言天地寂然不動,是以本爲心者也。《禮·禮器》如松柏之有心也。《註》得氣之本也。《孔疏》得氣之本,故巡四時,柯葉無凋攺也,心謂本也。又中也。心在身之中。《詩序》情動于中。
【已往】1.以前。晋陶潜《归去来辞》:“悟已往之不諫,知来者之可追。”宋叶适《始议一》:“嗟夫!是已往之事,不可追而悔者也。”邹韬奋《抗战以来》一:“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对于已往的检讨,足为将来的借鉴。”2.以后。《后汉书·吕布传》:“布见操曰:‘今日已往,天下定矣。’”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西晋已往字书,何可全非?但令体例成就不为专輒耳!”宋苏轼《上神宗皇帝书》:“臣恐自兹已往,习惯成风,尽为执政私人,以致人主孤立。”漢
【鸣钟】后汉书·礼仪志上》:“诸行出入皆鸣钟,皆作乐。”2.谓食则鸣钟。形容富豪之家的生活。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出平原而联骑,居里閈而鸣钟。”南朝梁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闢玄闈以阐化,寝鸣钟以体国。”参见“鐘鸣鼎食”。1.击钟发声。南朝齐谢朓《奉和竟陵王同沉右率过刘先生墓诗》:“善诱宗学原,鸣鐘霽幽抱。”宋范成大《玉堂寓值》诗:“上直马归催下钥,传更人唱促鸣鐘。”清褚人穫《坚瓠二集·夜半钟》:“六一居士谓继此诗,句则佳矣,奈夜半非鸣鐘时。或云姑苏寺鐘,多鸣於半夜。”2.古代青铜制乐器。悬挂架上,叩之
【悟】〔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五故切,音誤。《說文》覺也。从心吾聲。《困知記》無所覺之謂迷,有所覺之謂悟。又啓發人曰悟。《崔駟達旨》唐睢華顚以悟秦。又通作寤。《史記·項羽傳贊》尙不覺悟。
【音闻】音的传播。《楞严经》卷六:“此方真教体,清浄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唐韦应物《慈恩伽蓝清会》诗:“鸣鐘悟音闻,宿昔心已往。”宋范成大《次韵乐先生吴中见寄》之六:“知从了义透音闻,古井无波岂更浑。”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