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有阜,江有源

岷有阜,江有源

诗句读音
江有源平仄:平 仄 平
韵脚:上平二十二元
拼音: 1yǒu|yòuyuán
岷有阜平仄:平 仄 仄
韵脚:上四十四有
拼音: 2yǒu|yòufù

岷有阜,江有源释义

【江】《唐韻》《集韻》《韻會》古雙切,音杠。水名。《風俗通·山澤篇》江者,貢也。出珍物,可貢獻也。《釋名》江,共也。小江流入其中,所公共也。《說文》水出蜀湔氏徼外岷山,入海。《書·禹貢》岷山導江。《家語》夫江始於岷山,其源可以濫觴。及其至江津也,不舫舟,不避風雨,不可以涉。又《書·禹貢》三江旣入。《韋昭國語註》吳松江,錢塘江,浦陽江。《郭璞·山海經註》岷山,大江水所出。崍山,南江水所出。崌山,北江水所出。南江,北江,皆東流注於大江。《庾闡·揚都賦註》松江,東北行七十里得三江口,東北入海爲婁江,東南入海爲東江,幷

【有】〔古文〕《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音友。《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又《玉篇》不無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又《繫辭》富有之謂大業。又《詩·商頌》奄有九有。《傳》九有,九州也。又《左傳·桓三年》有年。《註》五穀皆熟書有年。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又姓。《論語》有子。《註》孔子弟子有若。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詩·邶風》不日有曀。《註》有,又也。又《韻補》叶羽軌切。《前漢·敘

【源】《廣韻》《集韻》《韻會》愚袁切,音元。《說文》水泉本也。《禮·月令》爲民祈祀山川百源。《註》衆水始出爲百源。又水名。《水經注》沁水東與丹水合,水出上黨高都縣故城東北阜下,俗謂之源源水。又姓。《北魏書·源賀傳》禿髮傉檀之子賀入後魏,魏大武謂之曰:與卿同源,可爲源氏。 《韻會》本作厵,篆省作原。

【岷】《廣韻》武巾切《集韻》眉頻切《韻會》眉貧切《正韻》彌鄰切,音民。《說文》山名。在蜀湔氐西徼外。本作,从山聲。《徐曰》今作岷。《孔穎達曰》山在梁州,江水所出。又《史註》山在岷州,溢洛南一里,連緜至蜀二千里,皆曰岷山。戴侗曰:在今威茂州之西北,東距峽州。又州名。秦隴西郡臨洮縣,後魏置岷州。因山爲名。或作。又《韻會》通作汶。《山海經》大江出汶郭之東南,逕蜀郡,東北至廣陵入海。又《史記·夏本紀》汶嶓旣藝。

【有】〔古文〕《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音友。《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又《玉篇》不無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又《繫辭》富有之謂大業。又《詩·商頌》奄有九有。《傳》九有,九州也。又《左傳·桓三年》有年。《註》五穀皆熟書有年。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又姓。《論語》有子。《註》孔子弟子有若。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詩·邶風》不日有曀。《註》有,又也。又《韻補》叶羽軌切。《前漢·敘

【阜】〔古文〕《唐韻》《集韻》房九切《韻會》扶缶切《正韻》房缶切,音。《爾雅·釋地》大陸曰阜。《說文》山無石者。《釋名》土山曰阜,言高厚也。《詩·小雅》如山如阜。又大也。《書·周官》阜成兆民。《註》大成兆民之性命。又《玉篇》肥也。《詩·秦風》駟驖孔阜。《疏》馬甚肥大也。又盛也。《詩·鄭風》火烈具阜。《傳》阜,盛也。又多也。《詩·小雅》爾殽旣阜。《傳》阜,猶多也。又長也。《魯語》助生阜也。又山名。《左傳·文十六年》楚大饑,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又地名。《禮·明堂位》封周公于曲阜。又《左傳·文十五年》置諸堂阜。又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