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文冢非难化,芝菌从教子厚蒸
诗句 | 读音 |
---|---|
芝菌从教子厚蒸 | 平仄:平 平 平 平 仄 仄 平 韵脚:下平十六蒸 拼音: 1jūn|jùncóng jiàozǐhòuzhēng |
墨池文冢非难化 | 平仄:仄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韵脚:去四十禡 拼音: mò chíwén zhǒngfēi nànhuà|huā |
墨池文冢非难化,芝菌从教子厚蒸释义
【芝】《唐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正韻》旨而切,音之。《說文》神草也。《本草》有靑赤黃白黑紫六色。《註》芝爲瑞草,服之神仙。《王充·論衡》芝生於土,土氣和,故芝草生。《瑞應圖》王者敬事耆老,不失舊故,則芝草生。《白虎通》德至山陵,則景雲出,芝實茂。又《禮·內則》芝栭蔆椇。又《揚雄·甘泉賦》于是乗輿,乃登夫鳳凰兮而翳華芝。《註》華芝,華蓋也。 《六書略》隷作,象芝出地。zdic.net漢典
【菌】《唐韻》渠隕切,音窘。《說文》地蕈也。《爾雅·釋草》中馗,菌。《疏》此菌大小異名也,大者名中馗,小者名菌。《博物志》菌,食之有味,而常毒殺人。又朝菌,槿也。《莊子·逍遙遊》朝菌不知晦朔。又山名。《山海經》南海之內有菌山。又菌蠢,芝貌。《張衡·南都賦》芝房菌蠢生其隈。又《集韻》區倫切,音皸。菌桂出交趾,員如竹。《屈原·離騷》雜申椒與菌桂兮。又《博雅》菌,薰也。其葉謂之蕙。《素問》肝氣虛,則夢見菌香生草。又《馬融·長笛賦》瞋菌碨柍。《註》皆衆聲鬱積競出之貌。又《篇海》音郡。《淮南子·地形訓》海人生若菌,若菌生
【从教】1.听从教导。《韩非子·诡使》:“无二心私学,听吏从教者,则谓之陋。”2.指信教的人;教徒。清夏燮《中西纪事·江楚黜教》:“罗至抚州中途,憩息於从教陈姓之宅。”3.指胁从、受教唆的人。清魏源《陕西按察使赠布政使严公神道碑铭》:“以其间缚悍回於华渭,禽餘匪於寧羌城固,皆治渠魁,宽胁从,曰:‘吾但治从逆,不治从教。’”4.从此使得;从而使。唐韩偓《偶见》诗:“千金莫惜旱莲生,一笑从教下蔡倾。”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二:“余爱其晚年佳句,如:‘废书祇觉心无著,少饮从教睡亦清。’”5.听任;任凭。宋韦骧《菩萨蛮》词
【子】〔古文〕《唐韻》卽里切《集韻》《韻會》《正韻》祖似切,音梓。《說文》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入,以爲稱。《徐鍇曰》十一月夜半,陽氣所起。人承陽,故以爲稱。又《廣韻》息也。《增韻》嗣也。《易·序卦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白虎通》王者父天母地曰天子。天子之子曰元子。《書·顧命》用敬保元子釗。又《儀禮·喪服》諸侯之子稱公子。又凡適長子曰冢子,卽宗子也。其適夫人之次子,或衆妾之子,曰別子,亦曰支子。《禮·曲禮》支子不祭,祭必告於宗子。又男子之通稱。《顏師古曰》子者,人之嘉稱,故凡成德,謂之君子。
【厚】〔古文〕垕《唐韻》《正韻》胡口切《集韻》《韻會》很口切,上聲。《說文》山陵之厚也。《玉篇》不薄也,重也。《易廣》博厚配天地。又《戰國策》非能厚勝之也。《註》厚,猶大也。又《增韻》醲也。又《廣韻》姓也。出《姓苑》。又諡法,思慮不爽曰厚。
【蒸】《唐韻》煑仍切,音烝。《說文》折麻中榦也。《詩·小雅》以薪以蒸。《箋》麤曰薪,細曰蒸。《周禮·天官·甸師》帥其徒以薪蒸,役外內饔之事。《疏》自然小者曰蒸也。又衆也。《詩·大雅》天生蒸民。又地名。《吳越春秋》吳王召公孫聖,使門人提之蒸丘。又通烝。《爾雅·釋天》冬祭曰蒸。《註》進品物也。又《類篇》諸應切,音證。氣之上達也。《列子註》溫蒸同乎炎火,音去聲。《潘尼·苦雨賦》氣觸石而結蒸,雲膚合而仰浮。 《羣經音辨》蒸,經典蒸祭之蒸多去草,以此爲薪蒸。漢典考證:〔《周禮·天官·甸師》帥其徒,以薪蒸役內外饔之事。《註
【墨池】池子。著名书法家汉张芝、晋王羲之等,均有“墨池”传说著称后世。唐裴说《怀素台歌》:“永州东郭有奇怪,笔家墨池遗跡在。”宋曾巩《墨池记》:“﹝临川﹞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2.指砚。宋范正敏《遯斋闲览·墨地皮棚》:“王僧彦父名师古,常自呼砚为墨池。”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文房四宝都拈住,谩把松烟试,墨池点得兔毫浓,拂拭锦笺一纸。”郁达夫《采石矶》七:“他拿起笔来,往墨池里扫了几扫,就模模糊糊的写了下去。”3.指习书写字处。唐元稹《酬乐天早春闲游西湖》诗:“墨池怜嗜学,丹青羡
【文冢】之处。唐刘蜕《梓州兜率寺文冢铭序》:“文冢者,长沙刘蜕復愚为文不忍弃其草,聚而封之也。”后用为典故。宋苏轼《次前韵再送周正孺》:“高风倾石室,旧学鄙文冢。”
【非难】和指责。《中国近代思想史参考资料简编·驳<新民丛报>最近之非革命论》:“其根据可谓全破,而论者亦将无他説以非难革命也。”郭沫若《王昭君》第一幕:“她母亲抚育了一个异姓的螟蛉,因此便遭受了她们同族的非难。”徐铸成《报海旧闻》三七:“沪上报纸,颇有非难。”2.不以为然。沙汀《范老老师》:“‘可是,有些人倒还笑我说错了呢!……’非难地一笑,老老师踌躇满志地退回躺椅上去。”
【化】〔古文〕《唐韻》《正韻》呼霸切《集韻》《韻會》火跨切,花去聲。《說文》化,敎行也。《增韻》凡以道業誨人謂之敎。躬行于上,風動于下,謂之化。《老子·道德經》我無爲而民自化。又以德化民曰化。《禮·樂記》化民成俗。又《韻會》天地隂陽運行,自有而無,自無而有,萬物生息則爲化。又泛言攺易,亦曰變化。《易·繫辭》擬議以成其變化。又貨賄貿易曰化。《書·益稷》懋遷有無化居。又革物曰化。《周禮·春官·大宗伯》合天地之化。《註》能生非類曰化。《疏》鳩化爲鷹之類。皆身在而心化。若化爲鴽,雀化爲蛤蜃之等,皆據身亦化,故云能生非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