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家山无几许,千年空想蟪蛄声

目送家山无几许,千年空想蟪蛄声

诗句读音
目送家山无几许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平 仄
拼音: mùsòngjiā shānwújǐ xǔ
千年空想蟪蛄声平仄:平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拼音: qiān niánkōng xiǎnghuì gūshēng

目送家山无几许,千年空想蟪蛄声释义

【目】〔古文〕《唐韻》《集韻》《韻會》莫六切,音牧。《說文》人眼,象形,重童子也。《春秋元命苞》肝之使也。《韓詩外傳》心之符也。《禮·郊特牲》氣之淸明者也。易說卦離爲目。《註》南方之卦,主視。故爲目。《書·舜典》明四目。《註》廣四方之視,以決天下壅蔽。又《博雅》視也。凡注視曰目之。《史記·丞相世家》平去楚,渡河,船人疑其有金,目之。又動目以諭也。《前漢·高帝紀》范增數目羽擊沛公。又含怒側視也。《周語》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又《小爾雅》要也。《周禮·春官》簭人掌三易,以辨九簭之名,四曰巫目。《疏》是要目之事。又見

【送】〔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蘇弄切,音。《說文》遣也。《詩·邶風》遠送于野。《禮·曲禮》使者歸,則必拜送于門外。又《增韻》將也。《儀禮·聘禮》賔再拜稽首,送幣。《又》公拜送醴。又《正韻》贈行曰送。《詩·秦風》我送舅氏。又株送,罪人相牽引也。《前漢·食貨志》廼徵諸犯,令相引數千人,名株送。《註》先至者爲魁株,被牽引者爲其根株所送也。又目送,以目相送也。《左傳·桓元年》目逆而送之。《史記·留侯世家》四人趨出,上目送之。又縱送,善射之貌。《詩·鄭風》抑縱送忌。《註》舍拔曰縱,覆彇曰送。 《玉篇》籀文

【家山】乡。唐钱起《送李栖桐道举擢第还乡省侍》诗:“莲舟同宿浦,柳岸向家山。”宋梅尧臣《读<汉书·梅子真传>》诗:“旧市越溪阴,家山镜湖畔。”明高明《琵琶记·琴诉荷池》:“十二栏杆,无事閒凭遍。闷来把湘簟展,梦到家山,又被翠竹敲风惊断。”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一五二:“踏徧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典

【无】〔古文〕《唐韻》武夫切,音巫。《說文》,亡也。奇字,无通。王育說,天屈西北爲无。《易·乾卦》无咎。《釋文》无音無。易內皆作此字。《藝苑雄黃》无亦作亡。古皆用亡无,秦時始以蕃橆之橆爲有無之無。詩、書、春秋、禮記、論語本用无字,變篆者變爲無,惟易、周禮盡用无。然論語亡而爲有,我獨亡,諸無字,蓋變隸時誤讀爲存亡之亡,故不改也。又《廣韻》莫胡切,音模。南无,出《釋典》。(無)〔古文〕《唐韻》武扶切《廣韻》武夫切《集韻》《韻會》《正韻》微夫切,音巫。《說文》亡也。《玉篇》不有也。《書·舜典》剛而無虐,而無傲。又《益

【几许】1.多少;若干。《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河汉清且浅,相去復几许?”宋杨万里《题兴宁县东文岭瀑泉在夜明场驿之东》诗:“不知落处深几许,但闻井底碎玉声。”郭小川《赠友人》诗:“你添了几根银发,我多了几许白髯。”2.多么,何等。《北齐书·高元海传》:“尔(高元海)在鄴城説我以弟反兄,几许不义!鄴城兵马抗并州,几许无智!”《隋书·杨勇传》:“昔汉武帝将起上林苑,东方朔諫之,赐朔黄金百斤,几许可笑。”

【千年】时间久远。晋陶渊明《挽歌诗》:“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復朝。”南朝梁沉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盖百代之仪表,千年之领袖。”唐卢照邻《中和乐章·歌登封》:“山称万岁,河庆千年。”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词:“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汉

【空想】思念。宋卢祖皋《水龙吟·酴醿》词:“对枕幃空想,东牀旧梦,带将离恨。”《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既然舍人已有了亲事,老身去回覆了小娘子,省得他牵肠掛肚,空想坏了。”清孙致弥《咏史次王玠右先生韵》:“龙虎亲军三十万,登坛空想霍嫖姚。”2.不切实际的想法;幻想。唐包佶《祀雨师乐章·送神》:“跪拜临坛结空想,年年应节候油云。”毛泽东《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我们马克思主义者是革命的现实主义者,绝不作空想。”曹禺《雷雨》第一幕:“他有着一切孩子的空想,他的脸色通红,眼睛欣喜地闪动着。”3.佛教语。即

【蟪蛄】蝉的一种。体短,吻长,黄绿色,有黑色条纹,翅膀有黑斑,雄的腹部有发音器,夏末自早至暮鸣声不息。《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北齐颜之推《稽圣赋》:“蠐螬行以其背,蟪蛄鸣非其口。”唐李白《拟古》诗之八:“蟪蛄啼青松,安见此树老。”明杨珽《龙膏记·藏春》:“鸚鵡卧,蟪蛄鸣,簟凉枕冷不胜情。”王国维《屈子文学之精神》:“彼等巧与比类,而善于滑稽,故言大则有若北溟之鱼,语小则有若蜗角之国,语久则大椿冥灵,语短则蟪蛄朝菌。”

【声】《字彙》同。《正字通》俗聲字。(聲)〔古文〕殸《唐韻》《集韻》《韻會》書盈切《正韻》書征切,聖平聲。《說文》音也。《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傳》聲謂五聲,宮商角徵羽也。《禮·月令》仲夏之月,止聲色。《註》聲謂樂也。又凡響曰聲。《張載·正蒙》聲者,形氣相軋而成。兩氣者,谷響雷聲之類。兩形者,桴鼓叩擊之類。形軋氣,羽扇敲矢之類。氣軋形,人聲笙簧之類。皆物感之良能,人習而不察耳。《韻會》韻書平上去入爲四聲。又聲敎。《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曁聲敎,訖于四海。《左傳·文六年》樹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