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睡起朦胧眼,错认桃林欲放牛
| 诗句 | 读音 |
|---|---|
| 牧童睡起朦胧眼 | 平仄:仄 平 仄 仄 平 平 仄 韵脚:上二十六產 拼音: mù tóng4qǐméng lóngyǎn |
| 错认桃林欲放牛 | 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cuò rèntáo línyùfàng niú |
牧童睡起朦胧眼,错认桃林欲放牛释义
【牧童】牛、羊的儿童。《吕氏春秋·疑似》:“入於泽,而问牧童;入於水,而问渔师。”唐杜牧《清明》诗:“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王西彦《鱼鬼》:“不过,我们牧童却有自己的娱乐。”典
【睡】《唐韻》是僞切《集韻》《韻會》樹僞切《正韻》殊僞切,音瑞。《說文》坐寐也。《史記·商君傳》衞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前漢·賈誼治安策》將吏被介冑而睡。又花名。《淸異錄》盧山一比丘晝寢石上,夢中聞花香,旣覺,尋香求之,因名睡香。四方奇之,謂乃花中祥瑞,遂以瑞易睡。又草名。《洞冥記》末多國有五味草,食之使人不眠,名曰却睡草。《述異記》桂林有睡草,見之則令人睡。亦呼爲懶婦箴。 《說文》本作,从目聲。《六書故》睡卽古寐字。zdic.ne&#
【朦胧】1.微明貌。唐徐昌图《临江仙》词:“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朧。”宋张先《少年游》词:“碎霞浮动晓朦朧,春意与花浓。”《水浒传》第四二回:“是夜月色朦朧,路不分明,宋江只顾拣僻静小路去处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五娘》:“既而生归,则暮色朦朧,不甚可辨。”巴金《家》十五:“门檐下的灯笼依旧发出朦胧的红光,在寒冷的空气中抖着。”2.模糊不清貌。唐王昌龄《西宫春怨》诗:“斜抱云和深见月,朦朧树色隐昭阳。”宋周密《甘州·灯夕书寄二隐》词:“敧枕听新雨,往事朦朧。”《西游记》第八回:“只杀得:昏漠漠,星辰灿烂
【眼】〔古文〕《唐韻》五限切《集韻》《韻會》《正韻》語限切,顏上聲。《說文》目也。《靈樞經·大惑論》五藏六府之精氣,皆上注于目,爲之精。精之窠爲眼,骨之精爲童子,筋之精爲黑眼,氣之精爲白眼,故童子黑眼法于隂,白眼赤衇法于陽。《釋名》限也。瞳子限限而出也。《易·說卦》巽其於人也,爲多白眼。《史記·孔子世家》眼如望羊。《晉書·阮籍傳》籍能爲靑白眼。《南史·陶弘景傳》仙書云:眼方者壽千歲。弘景末年,一眼有時而方。又馬有夜眼。《本草綱目》馬夜眼在馬足膝上,有此能夜行。又果名。《嵆含·草木狀》南方之果,珍異者有龍眼。又香
【错认】辨、认识。《唐律疏议·杂律·错认良人为奴婢》:“诸错认良人为奴婢者,徒二年。”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无名子谤议》:“主司头脑太冬烘,错认颜标作鲁公。”清吴骞《扶风传信录》:“仲仙词有‘悔当初错认你心同竝蒂莲,到今朝方知你心不同如其面’之句。”
【桃林】古地区名。在今河南灵宝以西,陕西潼关以东地区。为周武王放牛处。《书·武成》:“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孔传:“山南曰阳,桃林在华山东,皆非常养牛马之地,欲使自生自死,示天下不復乘用。”《史记·留侯世家》:“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復输积。”唐刘禹锡《述旧贺迁寄陕虢孙常侍》诗:“关头古塞桃林静,城下长河竹箭迴。”清薛福成《晋执政诸卿考》:“晋用先軫诸臣,遏楚方张之言,而戢其问鼎之心,扼据殽函之险要,横塞秦衝,俾不得越桃林一步。”
【欲】《唐韻》余蜀切《集韻》《韻會》兪玉切《正韻》余玉切,音浴。《說文》貪欲也。从欠谷聲。《徐曰》欲者,貪欲。欲之言續也。貪而不已,於文欠谷爲欲。欠者開口也。谷,欲聲。《禮·曲禮》欲不可從。《疏》心所貪愛爲欲。又《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又物欲。《禮·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老子·道德經》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又《增韻》愛也。《孟子》可欲之爲善。《禮·曲禮》問疾不能遺,不問其所欲。又期願之辭。《論語》我欲仁。《大學》欲明明德於天下。《文子·微明篇》心欲小,志欲大。又
【放牛】散放掉,住其所往。《史记·留侯世家》:“放牛桃林之阴,以示不復输积。”鲁迅《故事新编·采薇》:“我们还在‘放牛于桃林之野’哩!吓,这回可真是大家要吃太平饭了。”参见“放牛归马”。2.牧牛。《儒林外史》第一回:“如今没奈何,把你雇在间壁人家放牛,每月可以得他几钱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