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呻吟诉,卒受鞭棰却

奈何呻吟诉,卒受鞭棰却

诗句读音
卒受鞭棰却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韵脚:入十八藥
拼音: zú|cùshòubiān chuíquè
奈何呻吟诉平仄:仄 平 平 平 仄
拼音: nài héshēn yínsù

奈何呻吟诉,卒受鞭棰却释义

【卒】《唐韻》《集韻》《韻會》《正韻》藏沒切,尊入聲。《說文》隸人給事者。《周禮·地官·小司徒》乃會萬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爲伍,五伍爲兩,四兩爲卒。又《唐韻》子律切《集韻》《韻會》卽聿切《正韻》卽律切,音啐。《爾雅·釋詁》盡也。《疏》終盡也。《詩·衞風》畜我不卒。又《爾雅·釋言》巳也。《禮·曲禮》大夫死曰卒。又《唐韻》《集韻》《正韻》倉沒切《韻會》蒼沒切,村入聲。《廣韻》急也。《韻會》匆遽之貌。《前漢·司馬遷傳》卒卒無須臾之閒。《趙充國傳》則亡以應卒。《註》卒謂暴也。又與倅同,音翠。副貳也。《禮·燕義》庶子,官

【受】〔古文〕《唐韻》殖酉切《集韻》《韻會》《正韻》是酉切,音壽。《說文》相付也。《玉篇》得也。《易·旣濟》實受其福。《詩·大雅》受天之祜。又承也。《李適之法觀禪師銘》孰承最上,密受居多。又盛也。《杜甫詩》野航恰受兩三人。又容納也。《論語》君子不可以小知,而可大受也。又《正字通》神呪切,收去聲。《詩·小雅》投畀有北,有北不受。叶下昊。昊,許切。○按受字《韻書》無去聲。又叶音暑。《張衡·誚靑衣賦》晏嬰潔志,不顧景女。乃雋不疑,奉霍不受。《韻會》毛氏曰:从从冖。俗或作,非。音胡到切,下从丈。zd

【鞭棰】1.鞭子。亦用作比喻。《国语·吴语》:“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军士使寇令焉。”汉刘向《说苑·谈丛》:“騏驥日驰千里,鞭箠不去其背。”欧榘甲《新广东》五:“鄙人虽浅陋,愿执鞭箠为马前卒。”何其芳《一个平常的故事》:“让我的歌唱变成鞭箠。”2.鞭打。《东观汉记·和熹邓皇后传》:“宫人盗者,即时首服,不加鞭箠,不敢隐情。”《太平广记》卷四八九引唐无名氏《冥音录》:“幼时,每教其艺,小有所未至,其母輒加鞭箠,终莫究其玅。”《二刻拍案惊奇》卷八:“明日主人寻究,定遭鞭箠。”刘师培《悲佃篇》:“若输税逾期,则鞭箠之惨

【却】《唐韻》俗卻字。(卻)《唐韻》去約切《集韻》《韻會》《正韻》乞約切,羌入聲。《說文》節欲也。从卩,谷聲。《增韻》止也,不受也。《孟子》卻之爲不恭。又《廣韻》退也。《前漢·袁盎傳》引卻愼夫人坐。《註》蘇林曰:卻謂而退之也。又《儀禮·士昏禮》啓會,卻于敦南。《疏》卻,仰也,謂仰於地。《韻會》俗作却。又訛作。

【奈何】1.怎么,为何。《礼记·曲礼下》:“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庙也’;士曰‘奈何去坟墓也’。”宋叶适《题韩尚书帖》:“当时有识者皆怪讶,谓‘此乃古人遗风,前辈雅韵,奈何反被劾也!’”冰心《往事(二)》八:“奈何以青年有为之身,受十方供养?”2.怎么样;怎么办。《战国策·赵策三》:“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鲁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则固助之矣。’”《楚辞·九歌·大司命》:“羌愈思兮愁人,愁人兮奈何?”3.犹言办法。《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王定没奈何,只得来到下处,

【呻吟】1.诵读;吟咏。《庄子·列御寇》:“郑人缓也,呻吟裘氏之地,祇三年,而缓为儒。”郭象注:“呻吟,吟咏之谓。”汉王充《论衡·案书》:“刘子政玩弄《左氏》,童僕妻子,皆呻吟之。”唐韩愈《和侯协律咏笋》:“属和才将竭,呻吟至日暾。”清孙枝蔚《次韵酬李伯伟来诗》:“自有呻吟苦,全无唱和诗。”2.因忧劳苦痛而嗟叹。亦指嗟叹声。《吕氏春秋·大乐》:“君臣失位,父子失处,夫妇失宜,民人呻吟。”《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视。”《明史·王学曾传》:“北敌梟张,士卒固苦,呻吟嗟

【诉】《唐韻》桑故切《集韻》《韻會》《正韻》蘇故切,音素。《說文》吿也。《玉篇》論也,吿訴冤枉也。《廣韻》毀也。《左傳·成十六年》郤犫訴公于晉侯。《註》譖也。《史記·龜筴傳》王有德義,故來告訴。又《說文》或作。亦作愬。《論語》膚受之愬。《註》愬己之冤也。《前漢·五行志》引作訴。又《韻會小補》通作遡。《戰國策》衞君跣行,告遡於魏。《註》遡愬同。又《集韻》昌石切,音尺。亦毀也。 《說文》本作。《字彙補》譌作辨,非。辨字左从言作。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