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何欲自私,害彼安其躯

奈何欲自私,害彼安其躯

诗句读音
害彼安其躯平仄:仄 仄 平 平 平
拼音: hàibǐānqí|jīqū
奈何欲自私平仄:仄 平 仄 仄 平
拼音: nài héyùzì sī

奈何欲自私,害彼安其躯释义

【害】《唐韻》何蓋切《集韻》《正韻》下蓋切《韻會》合蓋切,孩去聲。《說文》傷也。从宀从口。言从家起也。丯聲。《徐曰》禍嘗起於家,生於忽微,故害从宀。《增韻》利,害之對。又殘也,禍也。《易·謙卦》鬼神害盈而福謙。《繫辭》損以遠害,益以興利。又《周語》先王非務武也,勤恤民隱,而除其害也。又妨也。《左傳·桓六年》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又要害。《戰國策》秦之號令賞罰地形利害,天下弗如也。《史記·秦始皇本紀》北收要害之郡。又忌也。《史記·燕世家》燕昭王使樂毅約趙楚伐齊,諸侯害齊湣王驕暴,皆許之。《註》害猶言患之也。

【安】《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於寒切,案平聲。《說文》靜也,从女,在宀下。《廣韻》徐也,止也。《書·堯典》欽明文思安安。《註》安安,自然性之也。《益稷》安汝止。《註》謂止於至善也。又寧也,定也。《書·臯陶謨》在知人,在安民。《齊語》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又危之對也。《前漢·賈誼傳》置之安處則安,置之危處則危。又佚樂也。《禮·表記》君子莊敬日强,安肆日偸。《左傳·僖二十三年》懷與安實敗名。又《諡法》和好不爭曰安。又何也。《禮·檀弓》吾將安仰。《楚辭·天問》九天之際,安放安屬。又與焉同。《正字通》安之於

【其】〔古文〕丌亓《唐韻》《集韻》《韻會》渠之切《正韻》渠宜切,音碁。《韻會》指物之辭。《易·繫辭》其旨遠,其辭文。《詩·大雅》其在于今。又助語辭。《書·西伯戡黎》今王其如台。《詩·周南》灼灼其華。《玉篇》辭也。又姓。《韻會》漢陽阿侯其石。又《唐韻》《集韻》《韻會》居之切,音姬。《韻會》語辭。《書·微子》若之何其。《詩·小雅》夜如何其。又人名。《史記·酈生傳》酈生食其者,留高陽人也。《註》正義曰:酈食其,三字三音,讀曆異幾。《前漢·楚元王傳》高祖使審食其留侍太上皇。《註》師古曰:食音異,其音基。又山名。《前漢·

【躯】《唐韻》豈俱切《集韻》《韻會》虧于切,音區。《說文》體也。《釋名》軀,區也。是衆名之大,若區域也。《前漢·蓋寬饒傳》用不訾之軀。《荀子·勸學篇》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集韻》軀或作。又《韻補》叶祛尤切。《楊方·合歡詩》同聲好相應,同氣自相求。我情與子親,譬如影追軀。

【奈何】1.怎么,为何。《礼记·曲礼下》:“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庙也’;士曰‘奈何去坟墓也’。”宋叶适《题韩尚书帖》:“当时有识者皆怪讶,谓‘此乃古人遗风,前辈雅韵,奈何反被劾也!’”冰心《往事(二)》八:“奈何以青年有为之身,受十方供养?”2.怎么样;怎么办。《战国策·赵策三》:“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鲁连曰:‘吾将使梁及燕助之。齐楚则固助之矣。’”《楚辞·九歌·大司命》:“羌愈思兮愁人,愁人兮奈何?”3.犹言办法。《警世通言·玉堂春落难逢夫》:“王定没奈何,只得来到下处,

【欲】《唐韻》余蜀切《集韻》《韻會》兪玉切《正韻》余玉切,音浴。《說文》貪欲也。从欠谷聲。《徐曰》欲者,貪欲。欲之言續也。貪而不已,於文欠谷爲欲。欠者開口也。谷,欲聲。《禮·曲禮》欲不可從。《疏》心所貪愛爲欲。又《禮運》何謂人情。喜怒哀懼愛惡欲七者,弗學而能。又物欲。《禮·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老子·道德經》不見可欲,使心不亂。又《增韻》愛也。《孟子》可欲之爲善。《禮·曲禮》問疾不能遺,不問其所欲。又期願之辭。《論語》我欲仁。《大學》欲明明德於天下。《文子·微明篇》心欲小,志欲大。又

【自私】1.只为自己打算;只图个人的利益。《吕氏春秋·忠廉》:“若此人也,有势则必不自私矣,处官则必不为污矣。”晋潘尼《安身论》:“忧患之接,必生於自私而兴於有欲。自私者,不能成其私,有欲者,不能济其欲,理之至也。”《宋书·孝义传·蒋恭》:“礼让者以义为先,自厚者以利为上,末世俗薄,靡不自私。”2.谓归个人私有。《新唐书·沙陀传》:“景思闻天子西,乃与友金料骑五千人居絳,兵擅劫帑自私。”清朱梅崖《乐闲图序》:“天子以为可休,斯可休矣,故筋力得以自私,若是者,乃先生之所谓乐,先生之所谓闲也。”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