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诗人

“南北朝诗人有哪些,南北朝有哪些诗人?南北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南北朝诗人!”

颜之推简介

颜之推(531年-约595年),字介,汉族,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生活年代在南北朝至隋朝期间。

颜之推著有《颜氏家训》,在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是北朝后期重要散文作品;《北齐书》本传所载《观我生赋》,亦为赋作名篇。

刘勰简介

刘勰(约公元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

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

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

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

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丘迟简介

丘迟(464—508),字希范,吴兴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人,丘灵鞠之子。

南朝梁文学家。

初仕南齐,官至殿中郎、车骑录事参军。

后投入萧衍幕中,为其所重。

梁天监三年,丘迟由中书侍郎出为永嘉太守。

丘迟诗文传世者不多,所作《与陈伯之书》,使陈伯之拥众八千归降, 其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劝伯之自魏归梁,是当时骈文中的优秀之作。

陶宏景简介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晚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

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孔稚珪简介

孔稚珪(447~501)南朝齐骈文家。

一作孔珪,字德璋,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刘宋时,曾任尚书殿中郎。

齐武帝永明年间,任御史中丞。

齐明帝建武初年,上书建议北征。

东昏侯永元元年(499),迁太子詹事。

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刘义庆简介

刘义庆(403—444)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字季伯,南北朝文学家。

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并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

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黄蘖禅师简介

黄櫱禅师(?-855)与黄檗(音bò)、黄蘖指的同一人。

身长七尺,相貌壮严,额间隆起如珠;声音朗润,意志街澹,聪慧利达,精通内学,广修夕阵,时人称之为黄檗希运。

黄櫱禅师是唐时福建福清僧人,幼年在本州黄檗山出家。

百丈法嗣亦参证于南泉,后于洪州黄檗山大弘禅法,有《传心法要》《宛陵录》等传世,堪为一代宗门大匠。

颜延之简介

颜延之(384~456年),字延年,南朝宋文学家。

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

曾祖含,右光禄大夫。

祖约,零陵太守。

父显,护军司马。

少孤贫,居陋室,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与谢灵运并称“颜谢”。

嗜酒,不护细行,年三十犹未婚娶。

徐陵简介

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徐摛之子。

南朝梁陈间的诗人,文学家。

早年即以诗文闻名。

八岁能文,十二岁通《庄子》、《老子》。

长大后,博涉史籍,有口才。

梁武帝萧衍时期,任东宫学士,常出入禁闼,为当时宫体诗人,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与北朝郭茂倩并称“乐府双壁。

”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

至德元年去世,时年七十七,赠镇右将军、特进,其侍中、左光禄、鼓吹、侯如故,谥曰章。

有四子:徐俭,徐份,徐仪,徐僔。

虞羲简介

虞羲,南朝齐梁间诗人。

生卒年不详。

字子阳(李善《文选注》引《虞羲集序》),一说字士光(《南史·江淹任昉传》)。

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市)人。

虞羲的诗以《文选》所录《咏霍将军北伐》最为有名。

这首诗写沙场烽火,如“长城地势险,万里与云平”、“飞狐白日晚,瀚海愁云生。

羽书时断绝,刁斗昼夜惊”,颇有气势。

江总简介

江总(519~594)著名南朝陈大臣、文学家。

字总持,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

出身高门,幼聪敏,有文才。

年十八,为宣惠武陵王府法曹参军,迁尚书殿中郎。

所作诗篇深受梁武帝赏识,官至太常卿。

张缵、王筠、刘之遴,乃一时高才学士,皆对江总雅相推重,与之为忘年友。

侯景之乱后,避难会稽,流寓岭南,至陈文帝天嘉四年(563)才被征召回建康,任中书侍郎。

陈后主时,官至尚书令,故世称“江令”。

任上“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日与后主游宴后庭”,“由是国政日颓,纲纪不立”(《陈书·江总传》)。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江总入隋为上开府,后放回江南,去世于江都(今江苏扬州)。

李端简介

李端(约743-782?),字正已,赵州(今河北赵县)人。

少居庐山,师诗僧皎然。

大历五年进士。

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

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

今存《李端诗集》三卷。

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

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辈较轻,但诗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

他的名篇《听筝》入选《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