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诗人

“南北朝诗人有哪些,南北朝有哪些诗人?南北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南北朝诗人!”

孔稚圭简介

孔稚圭(447~501)南朝齐骈文家。

一作孔圭。

字德璋。

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刘宋时,曾任尚书殿中郎。

齐武帝永明年间,任御史中丞。

齐明帝建武初年,上书建议北征。

东昏侯永元元年(499),迁太子詹事。

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孔稚圭文享盛名,曾和江淹同在萧道成幕中“对掌辞笔”。

豫章王萧嶷死后,他的儿子请沈约和孔稚圭写作碑文,可见他在上层社会中的地位。

史称他“不乐世务,居宅盛营山水”。

“门庭之内,草莱不剪”。

但他对皇帝所不喜欢的人也从不稍假宽容,其弹章劾表,著称一时。

孔稚圭风韵清疏,爱好文咏,性嗜酒,能饮七八斗。

居处构筑山水,往往凭几独酌,不问杂事。

门庭草莱不除,中有蛙鸣,说以此当两部鼓吹。

曾入剡,向褚伯玉学道。

伯玉死,为之立碑于太平观。

所著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其佚文为《孔詹事集》。

北朝乐府简介

【北朝乐府】北朝乐府民歌保存下来的数量不多,总共约有七十余首。

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其余属于《杂歌谣辞》和《杂曲歌辞》。

《鼓角横吹曲》是北方民族用鼓和角等乐器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其歌词的作者主要是东晋以后北方的鲜卑族和氏、羌等族的人民。

其中虽然也有汉语歌词,但很多是用鲜卑等语言歌唱的。

后来到北魏太武帝以后,北方各族与汉族在文化上进行了大融合,于是这些民歌就经过翻译先后传入南朝的齐、梁,并由梁朝的乐府机关保存下来,所以称为《梁鼓角横吹曲》。

《杂歌谣辞》和《杂曲歌辞》收录的则多是徒歌和谣谚。

北朝乐府民歌的题材范围比南朝的广阔,可以说是比较生动地反映了北朝丰富的社会生活、壮丽的山川景物和北方人民乐观、粗犷的精神面貌。

有些作品具有明显的现实性、战斗性。

在艺术上,北朝乐府体裁多样,语言质朴、生动,风格豪放刚健。

其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都是南朝乐府民歌所不及的。

萧衍简介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字叔达,小字练儿。

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孟河镇万绥村)人。

南梁政权的建立者,庙号高祖。

萧衍是兰陵萧氏的世家子弟,为汉朝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

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的族弟、丹阳尹知事,母张尚柔。

他原来是南齐的官员,南齐中兴二年(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萧衍,南梁建立。

萧衍在位时间达四十八年,在南朝的皇帝中列第一位。

在位颇有政绩,在位晚年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死于台城,享年八十六岁,葬于修陵,谥为武帝,庙号高祖。

梁武帝是一个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学者。

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在南朝诸帝中堪称翘楚。

他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则更为突出。

史书称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

……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

” 他很好学,从小就受到正统的儒家教育,“少时习周孔,弱冠穷六经”,即位之后,“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午夜”。

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为他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术上,梁武帝以经学、史学的研究为卓著。

鲍令晖简介

鲍令晖生活在公元420年,南朝女文学家,东海人,(今山东省郯城西南)是著名文学家鲍照之妹,其出身贫寒,但能诗文。

鲍令晖是南朝宋齐两代唯一留下箸作的女文学家。

曾有《香茗赋集》传世,今已散佚。

另有留传下来:《拟青青河畔草》、《客从远方来》、《古意赠今人》、《代葛沙门妻郭小玉诗》等。

据钟嵘《诗品》载,鲍照有一次曾对孝武帝刘骏说:“臣妹才自亚于左棻,臣才不及太冲尔。

”(左棻是左思即左太冲的妹妹,也很有诗才)可见鲍令晖诗才出众。

钟嵘说她的诗“往往崭绝清巧,拟古尤胜”,但又批评她“百愿淫矣”,这大约是指她那些诗主要写相思之情。

 

 

令晖诗留传不多,《玉台新咏》录其诗七首,其中为人所传诵的是拟古之作,如《题书后寄行人》、《拟客从远方来》等。

清代钱振伦注《鲍参军集》附注其诗。

今人钱仲联《鲍参军集注》附有鲍令晖诗。

王融简介

王融(467-493)字元长,南朝齐文学家。

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

王僧达之孙。

王俭从侄。

少年聪慧,博涉有文才,年少时即举秀才,入竟陵王萧子良幕,极受赏识。

累迁太子舍人。

齐武帝时,王融曾上书求自试,后迁至秘书丞,官至中书郎。

永明九年(公元491年),武帝在芳林园禊宴群臣,并命各人赋诗,时王融作《曲水诗序》,文藻富丽,当世称誉。

又因融有才辩,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兼任主客郎,接待北魏使者,应对便捷。

但融自恃有才华,希望可在三十岁内成为公辅。

时北魏侵边竟陵王萧子良于东府募人,举融为宁朔将军、军主。

融与子良相友善,为“竟陵八友”之一。

不久,齐武帝病重,融欲矫诏拥立子良即位,事未成。

萧子良和郁林王萧昭业争夺帝位失败,王融因依附子良而下狱,被孔稚圭奏劾,赐死。

《南齐书·王融传》说他“文辞辩捷,尤善仓卒属缀,有所造作,援笔可待”。

他最为当时人称道的文章是《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北魏的使者认为超过颜延之,可以和司马相如的《封禅书》相比。

明代张溥也称其“词涉比偶,而壮气不没”(《王宁朔集》题辞)。

王台卿简介

王台卿主要经历:为刑狱参军。

与江仲举、何仲容等,同为雍州刺史南平王恪门下宾客。

其他简介:不详代表作品:《陌上桑》、《同萧治中十咏》等

王籍简介

王籍,字文海,生卒年不详,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县北)人。

史书上说他博览群书,有才气,曾经受到任昉和沈约的称赞。

梁天监年间除安成王主簿,湘东王参军,还做过中散大夫。

南朝乐府简介

【南朝乐府】南朝乐府主要是东晋、宋、齐时代的民歌。

这些民歌经南朝的乐府机关搜集整理、配乐传习,有的还结合舞蹈去演唱,因而得以保留下来。

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将南朝入乐的民歌全归入《清商曲》中,并且又分为《神弦歌》、《吴声歌曲》和《西曲歌》三个部分。

《神弦歌》是宗教祭歌,数量极少。

《吴声歌曲》是产生于建业(今南京市)附近的民歌,它最初是「徒歌」,后来又配上了管弦的伴奏。

《西曲歌》是产生于湖北境内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一些城市里的民歌。

《吴声歌曲》和《西曲歌》合在一起约有四百余首。

南朝的乐府机构采集民歌主要是为了适应统治阶级奢侈享乐生活的需要,所以,经他们搜集整理而保存下来的多是描写男女爱情、离别相思的情歌,题材范围比较狭窄,思想格调也不够高。

形式上一般是五言四句,多用双关隐语和形象的比喻,语言精巧活泼,风格清新秀丽。

从艺术特色和对后世作家作品的影响上来说,南朝乐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刘昶简介

刘昶(435-498),字休道,宋文帝第九子。

前废帝子业即位,疑昶有异志。

昶于魏和平六年(465)奔魏。

陶弘景简介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丹阳称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

年少时好读书,钻研道术。

年长以后博览群书,传说他「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有多方面的才能,善琴棋,工草隶,好著述。

齐高帝作相,曾引他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

永明十年辞官,隐于句曲山,自号「华阳陶隐居」。

梁武帝即位后,屡次聘请他,他不肯出山。

但国家每有大事,总要去向他求教,时人称他「山中宰相」。

死后谥为「贞白先生」。

有辑本《陶隐居集》。

王僧孺简介

王僧孺(465~522)南朝梁诗人、骈文家。

东海人。

出身没落士族家庭,早年贫苦,母亲“鬻纱布以自业”,他“佣书以养母”【佣书即抄书】。

南齐后期,因为学识渊博和文才出众,被举荐出仕为太学博士,以善辞藻游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交往甚密。

后出任为治书侍御史、钱塘令。

梁时,任南海太守,迁尚书左丞,又兼御史中丞,时武帝曾作《春景明志诗》五百字,命沈约以下辞人同作,帝以为僧孺诗最好,任其为少府卿、尚书吏部郎、后任南康王长史、兰陵太守,因被典签汤道愍所谗,弃官【或说因诬而被免官】。

后半生颇不得志。

免官后为安成王参军事,转北中郎南康王谘议参军,入直西省,知撰谱事。

僧孺好典籍,藏书万余卷,率多异本,与沈约、任昉并为当时三大藏书家。

王僧孺现存诗30多首。

其中不少是写妇女的,除了一些描述弃妇哀怨之作外,一般价值不高。

但他另外有一些乐府诗,吐露早年报国立功的抱负,如《白马篇》中的“瀄汨河水黄,参差嶂云黑;安能对儿女,垂帷弄毫墨”;又如《古意》中的“人生会有死,得处如鸿毛。

宁能偶鸡鹜,寂寞隐蓬蒿。

”都颇为豪壮。

而齐梁某些诗人的咏从军之作往往归结为眷恋家室,其情调很不一样。

柳恽简介

柳恽(465-517)字文畅,河东解(今山东运城)人。

在齐梁间任鄱阳相、相国右司马、广州刺史等职。

今存诗二十余首,载《玉台新咏》、《文苑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