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诗人有哪些,南北朝有哪些诗人?南北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南北朝诗人!”
王僧孺(465~522)南朝梁诗人、骈文家。
东海人。
出身没落士族家庭,早年贫苦,母亲“鬻纱布以自业”,他“佣书以养母”【佣书即抄书】。
南齐后期,因为学识渊博和文才出众,被举荐出仕为太学博士,以善辞藻游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交往甚密。
后出任为治书侍御史、钱塘令。
梁时,任南海太守,迁尚书左丞,又兼御史中丞,时武帝曾作《春景明志诗》五百字,命沈约以下辞人同作,帝以为僧孺诗最好,任其为少府卿、尚书吏部郎、后任南康王长史、兰陵太守,因被典签汤道愍所谗,弃官【或说因诬而被免官】。
后半生颇不得志。
免官后为安成王参军事,转北中郎南康王谘议参军,入直西省,知撰谱事。
僧孺好典籍,藏书万余卷,率多异本,与沈约、任昉并为当时三大藏书家。
王僧孺现存诗30多首。
其中不少是写妇女的,除了一些描述弃妇哀怨之作外,一般价值不高。
但他另外有一些乐府诗,吐露早年报国立功的抱负,如《白马篇》中的“瀄汨河水黄,参差嶂云黑;安能对儿女,垂帷弄毫墨”;又如《古意》中的“人生会有死,得处如鸿毛。
宁能偶鸡鹜,寂寞隐蓬蒿。
”都颇为豪壮。
而齐梁某些诗人的咏从军之作往往归结为眷恋家室,其情调很不一样。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丹阳称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
年少时好读书,钻研道术。
年长以后博览群书,传说他「一事不知,以为深耻」。
有多方面的才能,善琴棋,工草隶,好著述。
齐高帝作相,曾引他为诸王侍读,除奉朝请。
永明十年辞官,隐于句曲山,自号「华阳陶隐居」。
梁武帝即位后,屡次聘请他,他不肯出山。
但国家每有大事,总要去向他求教,时人称他「山中宰相」。
死后谥为「贞白先生」。
有辑本《陶隐居集》。
王融(467-493)字元长,南朝齐文学家。
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
王僧达之孙。
王俭从侄。
少年聪慧,博涉有文才,年少时即举秀才,入竟陵王萧子良幕,极受赏识。
累迁太子舍人。
齐武帝时,王融曾上书求自试,后迁至秘书丞,官至中书郎。
永明九年(公元491年),武帝在芳林园禊宴群臣,并命各人赋诗,时王融作《曲水诗序》,文藻富丽,当世称誉。
又因融有才辩,齐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兼任主客郎,接待北魏使者,应对便捷。
但融自恃有才华,希望可在三十岁内成为公辅。
时北魏侵边竟陵王萧子良于东府募人,举融为宁朔将军、军主。
融与子良相友善,为“竟陵八友”之一。
不久,齐武帝病重,融欲矫诏拥立子良即位,事未成。
萧子良和郁林王萧昭业争夺帝位失败,王融因依附子良而下狱,被孔稚圭奏劾,赐死。
《南齐书·王融传》说他“文辞辩捷,尤善仓卒属缀,有所造作,援笔可待”。
他最为当时人称道的文章是《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北魏的使者认为超过颜延之,可以和司马相如的《封禅书》相比。
明代张溥也称其“词涉比偶,而壮气不没”(《王宁朔集》题辞)。
汤惠休,南朝宋诗人,字茂远。
生卒年不详。
早年为僧,人称“惠休上人”。
因善于写诗被徐湛之赏识。
孝武帝刘骏命其还俗,官至扬州从事史。
钟嵘《诗品》作“齐惠休上人”,可能卒于南齐初。
汤惠休诗作今存11首,以《怨诗行》最为著名,富于民歌气息。
诗中“悲风荡帷帐,瑶翠坐自伤。
妾心依天末,思与浮云长。
啸歌视秋草,幽叶岂再扬。
暮兰不待岁,离华能几芳”等句,自然真切,颇具情致。
其他诗作亦颇受“吴声”、“西曲”及《白□歌》影响,多写儿女之情。
所以与他同时代的颜延之以为是“委巷中歌谣”;《诗品》斥之为“淫靡”。
其实汤诗笔力虽较纤弱,却无不健康的内容,其诗风华美流畅,在宋齐间颇有影响。
论者多以“休鲍”并称,然而其成就实不足与鲍照相颉颃。
《诗品》载,汤惠休曾谓颜延之诗“如错采镂金”;谢灵运诗“如芙蓉出水”,“颜终身病之”。
可见汤惠休论诗主张自然而不喜过于雕饰。
从现存作品看,其诗风亦与此论相符。
其诗收入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省武康县)人。
祖父沈林子在宋为征虏将军。
父亲沈璞为淮南太守,元嘉末被诛。
沈约年幼孤贫,好学习,博览群书。
历仕宋、齐、梁三朝,官至尚书令,封建吕侯。
沈约与谢朓、王融同时,是当时文坛上的主要人物。
他和谢朓等人开创了「永明体」的新体诗歌,比较讲求声韵格律。
他还提出「四声八病」之说,这对于后来格律诗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也影响了诗歌的形式主义的倾向。
他曾著有《四声谱》,今已不存。
现存的著作有《宋书》和辑本《沈隐侯集》。
【南朝乐府】南朝乐府主要是东晋、宋、齐时代的民歌。
这些民歌经南朝的乐府机关搜集整理、配乐传习,有的还结合舞蹈去演唱,因而得以保留下来。
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将南朝入乐的民歌全归入《清商曲》中,并且又分为《神弦歌》、《吴声歌曲》和《西曲歌》三个部分。
《神弦歌》是宗教祭歌,数量极少。
《吴声歌曲》是产生于建业(今南京市)附近的民歌,它最初是「徒歌」,后来又配上了管弦的伴奏。
《西曲歌》是产生于湖北境内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一些城市里的民歌。
《吴声歌曲》和《西曲歌》合在一起约有四百余首。
南朝的乐府机构采集民歌主要是为了适应统治阶级奢侈享乐生活的需要,所以,经他们搜集整理而保存下来的多是描写男女爱情、离别相思的情歌,题材范围比较狭窄,思想格调也不够高。
形式上一般是五言四句,多用双关隐语和形象的比喻,语言精巧活泼,风格清新秀丽。
从艺术特色和对后世作家作品的影响上来说,南朝乐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宋武帝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彭城县绥舆里(今江苏铜山)人。
卓越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刘宋开国之君。
于隆安三年,参军起义,对内平定战乱,先后消灭刘毅、卢循、司马休之等分裂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了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
对外致力于北伐,消灭桓楚、西蜀、南燕、后秦等国。
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土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门,轻徭薄赋,废除苛法,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
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重大贡献。
被誉为“南朝第一帝”
孔稚圭(447~501)南朝齐骈文家。
一作孔圭。
字德璋。
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刘宋时,曾任尚书殿中郎。
齐武帝永明年间,任御史中丞。
齐明帝建武初年,上书建议北征。
东昏侯永元元年(499),迁太子詹事。
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孔稚圭文享盛名,曾和江淹同在萧道成幕中“对掌辞笔”。
豫章王萧嶷死后,他的儿子请沈约和孔稚圭写作碑文,可见他在上层社会中的地位。
史称他“不乐世务,居宅盛营山水”。
“门庭之内,草莱不剪”。
但他对皇帝所不喜欢的人也从不稍假宽容,其弹章劾表,著称一时。
孔稚圭风韵清疏,爱好文咏,性嗜酒,能饮七八斗。
居处构筑山水,往往凭几独酌,不问杂事。
门庭草莱不除,中有蛙鸣,说以此当两部鼓吹。
曾入剡,向褚伯玉学道。
伯玉死,为之立碑于太平观。
所著有文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其佚文为《孔詹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