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淹简介
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人。
年少孤贫,曾仰慕司马相如和梁鸿的为人,不搞章句之学而喜好文章。
历仕宋齐梁三朝,做过镇军参军、郡丞、光禄大夫等官职,封醴陵侯。
江淹早有文名,但到晚年才思减退,时人谓之「才尽」。
江淹诗赋都有较高的成就。
前人说他的诗「善于摹拟」,从他现在所存的诗歌来看,也很善于抒情。
有《江醴陵集》。
“南北朝诗人有哪些,南北朝有哪些诗人?南北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南北朝诗人!”
江淹(444-505)字文通,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兰考县)人。
年少孤贫,曾仰慕司马相如和梁鸿的为人,不搞章句之学而喜好文章。
历仕宋齐梁三朝,做过镇军参军、郡丞、光禄大夫等官职,封醴陵侯。
江淹早有文名,但到晚年才思减退,时人谓之「才尽」。
江淹诗赋都有较高的成就。
前人说他的诗「善于摹拟」,从他现在所存的诗歌来看,也很善于抒情。
有《江醴陵集》。
何逊(?-518?)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郯城县西)人。
史称八岁就能赋诗,二十岁举秀才。
范云见到他的对策后,大加赏识,和他结为忘年之友。
沈约也很欣赏他的诗,曾对他说:「吾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
」何逊曾任尚书水部郎、庐陵王记事等官职。
梁天监年间,与吴均同受武帝信任,但后来又被疏远,不再任用。
何逊的诗写得不多,梁元帝说:「诗多而能者沈约,少而能者谢朓、何逊。
」颜之推说:「何逊诗实为精巧,多形似之言。
」就现存的何逊作品看来,他的诗工于写景抒情,又巧于对仗,音响也很美。
有辑本《何记事集》。
范云(451-503),字彦龙,南乡舞阴(今河南省沁阳县西北)人,初仕齐,为竟陵王府主簿,又历任零陵郡、始兴郡内史。
仕梁,为黄门郎,迁散骑常侍,吏部尚书。
他善于写山水,诗风宛转流利。
【北朝乐府】北朝乐府民歌保存下来的数量不多,总共约有七十余首。
主要收录在《乐府诗集》的《梁鼓角横吹曲》中,其余属于《杂歌谣辞》和《杂曲歌辞》。
《鼓角横吹曲》是北方民族用鼓和角等乐器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其歌词的作者主要是东晋以后北方的鲜卑族和氏、羌等族的人民。
其中虽然也有汉语歌词,但很多是用鲜卑等语言歌唱的。
后来到北魏太武帝以后,北方各族与汉族在文化上进行了大融合,于是这些民歌就经过翻译先后传入南朝的齐、梁,并由梁朝的乐府机关保存下来,所以称为《梁鼓角横吹曲》。
《杂歌谣辞》和《杂曲歌辞》收录的则多是徒歌和谣谚。
北朝乐府民歌的题材范围比南朝的广阔,可以说是比较生动地反映了北朝丰富的社会生活、壮丽的山川景物和北方人民乐观、粗犷的精神面貌。
有些作品具有明显的现实性、战斗性。
在艺术上,北朝乐府体裁多样,语言质朴、生动,风格豪放刚健。
其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都是南朝乐府民歌所不及的。
鲍照(412?-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省涟水县北)人。
出身贫寒。
因向宋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而受到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文帝时迁中书舍人。
临海王子项镇荆州,鲍照又任前军参军,所以世称鲍参军。
后临海王谋反,鲍照死于乱军之中。
他生活在南北中国分裂,门阀士族当权的时代,一生关心国家命运,对刘宋王朝的政治深为不满。
但由于「家世贫贱」而在宦途上饱受压抑。
鲍照是宋代成就最高的诗人。
他的诗歌思想内容较丰富,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
有些诗直接反映了人民在战乱和徭役压迫下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要求保卫国家的热烈愿望,和对士族门阀的揭露和愤怒抗议。
但也有的作品流露了乐天安命、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和感伤情绪。
鲍照的七言诗和杂言乐府继承了汉魏乐府的传统又有所发展,具有感情慷慨奔放,词采新奇丰盛,音节激昂顿挫的特点。
尤其是他的七言诗,对于当时诗体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南齐书·文学传论》说他「发言惊挺,操调险危」,这种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对于唐代诗人产生过重要影响。
今传《鲍参军集》十卷。
诗集的注本有黄节《鲍参军诗注》较完善。
鲍令晖生活在公元420年,南朝女文学家,东海人,(今山东省郯城西南)是著名文学家鲍照之妹,其出身贫寒,但能诗文。
鲍令晖是南朝宋齐两代唯一留下箸作的女文学家。
曾有《香茗赋集》传世,今已散佚。
另有留传下来:《拟青青河畔草》、《客从远方来》、《古意赠今人》、《代葛沙门妻郭小玉诗》等。
据钟嵘《诗品》载,鲍照有一次曾对孝武帝刘骏说:“臣妹才自亚于左棻,臣才不及太冲尔。
”(左棻是左思即左太冲的妹妹,也很有诗才)可见鲍令晖诗才出众。
钟嵘说她的诗“往往崭绝清巧,拟古尤胜”,但又批评她“百愿淫矣”,这大约是指她那些诗主要写相思之情。
令晖诗留传不多,《玉台新咏》录其诗七首,其中为人所传诵的是拟古之作,如《题书后寄行人》、《拟客从远方来》等。
清代钱振伦注《鲍参军集》附注其诗。
今人钱仲联《鲍参军集注》附有鲍令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