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悫简介
- 阅读更多 关于 萧悫简介
- 8 次浏览
萧悫,生卒年代不详,字仁祖,梁上黄侯萧晔之子。
后入北齐,做过太子洗马,待诏文林馆。
到了隋朝后身世就不能详知了。
《颜氏家训·文章篇》曾提到他这首「秋诗」,其他作品流传很少。
“南北朝诗人有哪些,南北朝有哪些诗人?南北朝诗人大全频道为您收集更多更全南北朝诗人!”
萧悫,生卒年代不详,字仁祖,梁上黄侯萧晔之子。
后入北齐,做过太子洗马,待诏文林馆。
到了隋朝后身世就不能详知了。
《颜氏家训·文章篇》曾提到他这首「秋诗」,其他作品流传很少。
谢庄(421-466),字希逸,南朝宋文学家。
陈郡阳夏人(今河南太康县),出生于建康。
他是谢弘微的儿子,大谢的族侄。
七岁能作文,二十岁左右入仕,在东宫任过洗马、中舍人。
稍后,在江州任庐陵王刘绍南中郎咨议参军。
元嘉二十六年(449),又随雍州刺史随王刘诞去襄阳,领记室。
次年,北魏使者在彭城和刘宋谈判,曾经问起谢庄的情况,可见其声名远布。
以《月赋》闻名。
由于历仕宋文帝、宋孝武帝、宋明帝三朝,官至中书令,加金紫光禄大夫,故世称“谢光禄”。
“年七岁,能属文,通《论语》。
及长,韶令美容仪,太祖见而异之,谓尚书仆射殷景仁、领军将军刘湛曰:“蓝田出玉,岂虚也哉!”初为始兴王浚后军法曹行参军,转太子舍人,庐陵王文学,太子洗马,中舍人,庐陵王绍南中郎谘议参军。
又转随王诞后军谘议,并领记室。
分左氏《经传》,随国立篇,制木方丈,图山川土地,各有分理,离之则州别郡殊,合之则宇内为一。
元嘉二十七年,索虏寇彭城,虏遣尚书李孝伯来使,与镇军长史张畅共语,孝伯访问庄及王徽,其名声远布如此。
二十九年,除太子中庶子。
时南平王铄献赤鹦鹉,普诏群臣为赋。
陶弘景(456年~536年),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晚号华阳隐居,卒谥贞白先生。
南朝南齐南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
吴均(469-519),字叔庠,吴兴故彰(今浙江省安吉县西北)人。
史书上说他出身寒贱,好学,为文有俊才。
沈约很称赞他的诗文。
梁武帝天监初年,柳恽为吴兴守,召他作主簿。
后官至奉朝请。
他曾打算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
后来因为私撰《齐春秋》而被免职。
晚年又奉诏撰通史,未成而卒。
吴均的诗文很有特点,当时被认为「清拔有古气」,时人多效法他,谓之「吴均体」。
现存诗歌多是乐府、赠答、咏物之作。
有辑本《吴朝请集》。
鲍照(412?-466)字明远,东海(今江苏省涟水县北)人。
出身贫寒。
因向宋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而受到赏识,被任为国侍郎。
文帝时迁中书舍人。
临海王子项镇荆州,鲍照又任前军参军,所以世称鲍参军。
后临海王谋反,鲍照死于乱军之中。
他生活在南北中国分裂,门阀士族当权的时代,一生关心国家命运,对刘宋王朝的政治深为不满。
但由于「家世贫贱」而在宦途上饱受压抑。
鲍照是宋代成就最高的诗人。
他的诗歌思想内容较丰富,具有明显的社会意义。
有些诗直接反映了人民在战乱和徭役压迫下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要求保卫国家的热烈愿望,和对士族门阀的揭露和愤怒抗议。
但也有的作品流露了乐天安命、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和感伤情绪。
鲍照的七言诗和杂言乐府继承了汉魏乐府的传统又有所发展,具有感情慷慨奔放,词采新奇丰盛,音节激昂顿挫的特点。
尤其是他的七言诗,对于当时诗体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南齐书·文学传论》说他「发言惊挺,操调险危」,这种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对于唐代诗人产生过重要影响。
今传《鲍参军集》十卷。
诗集的注本有黄节《鲍参军诗注》较完善。
黄櫱禅师(?-855)与黄檗(音bò)、黄蘖指的同一人。
身长七尺,相貌壮严,额间隆起如珠;声音朗润,意志街澹,聪慧利达,精通内学,广修夕阵,时人称之为黄檗希运。
黄櫱禅师是唐时福建福清僧人,幼年在本州黄檗山出家。
百丈法嗣亦参证于南泉,后于洪州黄檗山大弘禅法,有《传心法要》《宛陵录》等传世,堪为一代宗门大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