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有归舟,荆门溯上流

南国有归舟,荆门溯上流

诗句读音
荆门溯上流平仄: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jīng ménsùshàng liú
南国有归舟平仄:平 平 仄 平 平
拼音: nán guóyǒu|yòuguī zhōu

南国有归舟,荆门溯上流释义

【荆门】柴门。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有人问袁侍中曰:‘殷仲堪何如韩康伯?’答曰:‘理义所得,优劣乃復未辨;然门庭萧寂,居然有名士风流,殷不及韩。’故殷作《誄》云:‘荆门昼掩,闲庭晏然。’”南朝梁陶弘景《寻山志》:“荆门昼掩,蓬户夜开,室迷夏草,径惑春苔。”2.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隔江和虎牙山相对。江水湍急,形势险峻。古为巴蜀荆吴之间要塞。《后汉书·公孙述传》:“又遣田戎及大司徒任满……等拔巫及夷陵、夷道,因据荆门。十一年,征南大将军岑彭攻之,满等大败,述将王政斩满首降于彭。”三国魏陈

【溯】《集韻》蘇故切,音素。逆流而上也。與同。詳字註。又色角切,音朔。《玉篇》水也。又與同。,濯潘也。詳字註。

【上流】1.河流的上游。一般指距发源地较近的一段河川。《左传·襄公十四年》:“秦人毒涇上流,师人多死。”《三国志·吴志·甘宁传》:“羽号有三万人,自择选鋭士五千人,投县上流十餘里浅瀨,云欲夜涉渡。”宋范镇《东斋记事·承昭》:“承昭乞纫布囊括土,投上流以塞之,不设板筑,可成巨防。”杨朔《铁骑兵》:“﹝班长他们﹞沿着河朝上走,要找个浅些的地方过河。上流的水更急,总过不去。”2.指河流的上游一带地区。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恒水上流有一国。”《南史·宋临川烈王道规传》:“荆州居上流之重,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故武帝

【南国】古指江汉一带的诸侯国。《诗·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国语·周语上》:“宣王既丧南国之师,乃料民於太原。”韦昭注:“南国,江汉之间也。”2.泛指我国南方。《楚辞·九章·橘颂》:“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王逸注:“南国,谓江南也。”三国魏曹植《杂诗》之五:“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南唐李煜《望江南》词:“閒梦远,南国正芳春。”《檮杌闲评》第三十回:“只见南国猩唇烧豹,北来熊掌驼蹄。”巴金《随想录·关于丽尼同志》:“小车飞驰着,南国的芳香使我陶醉,一切是那么明亮,那么茂盛!”3.指南方国家。《南

【有】〔古文〕《唐韻》云久切《集韻》《韻會》《正韻》云九切,音友。《說文》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从月又聲。《九經字樣》有,从月。从冃,譌。又《玉篇》不無也。《易·大有疏》能大所有。又《繫辭》富有之謂大業。又《詩·商頌》奄有九有。《傳》九有,九州也。又《左傳·桓三年》有年。《註》五穀皆熟書有年。又《玉篇》果也,得也,取也,質也,寀也。又姓。《論語》有子。《註》孔子弟子有若。又《集韻》尤救切。與又通。《書·堯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詩·邶風》不日有曀。《註》有,又也。又《韻補》叶羽軌切。《前漢·敘

【归舟】返航的船。南朝宋谢灵运《酬从弟惠连》诗:“梦寐佇归舟,释我吝与劳。”唐杜甫《晓望白帝城盐山》诗:“春城见松雪,始拟进归舟。”宋苏轼《郁孤台》诗:“他岁三宿处,準拟繫归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