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中玉色已经餐,醉拂丝桐坐杏坛
诗句 | 读音 |
---|---|
囊中玉色已经餐 | 平仄:平 平 仄 仄 仄 平 平 韵脚:上平二十五寒 拼音: náng|nāng1|4yù sèyǐ jīng1 |
醉拂丝桐坐杏坛 | 平仄: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拼音: zuìfú|bìsī tóngzuòxìng tán |
囊中玉色已经餐,醉拂丝桐坐杏坛释义
【囊】〔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奴當切,音瀼。《說文》橐也。从橐省,襄省聲。《詩·大雅》于橐于囊。《傳》小曰橐,大曰囊。《集韻》一曰有底曰囊,無底曰橐。又《史記·鼂錯傳》太子家號曰智囊。又《宋玉·風賦》盛怒於土囊之口。《註》土囊,大穴也。又《莊子·在宥篇》乃始臠卷傖囊,而亂天下也。《註》傖囊猶搶攘。又姓。《春秋·定四年》楚囊瓦出奔鄭。又《正字通》六朝人作隱囊,柔軟可倚。《王維詩》不學城東遊俠兒,隱囊紗帽坐彈碁。又米囊,楊花別名,見容齋隨筆。又《漢官儀》凡表章皆皁囊封事。又《晉書·郭璞傳》郭公者精卜
【中】〔古文〕《唐韻》陟弓切《集韻》《韻會》《正韻》陟隆切,音忠。《書·大禹謨》允執厥中。《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五禮防民僞,而敎之中。《左傳·成十三年》劉子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又《左傳·文元年》舉正於中,民則不惑。《註》舉中氣也。又司中,星名。在太微垣。《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又《前漢·律歷志》春爲陽中,萬物以生。秋爲隂中,萬物以成。又中央,四方之中也。《書·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註》洛爲天地之中。《張衡·東京賦》宅中圓大。又正也。《禮·儒行》儒有衣冠中。《周禮·秋官·司刺
【玉色】颜色。《南史·夷貊传上·海南诸国》:“晋义熙初,始遣使献玉像,像高四尺二寸,玉色洁润,形制殊特。”宋戴复古《题郑宁夫<玉轩诗卷>》诗:“玉声贵清越,玉色爱纯粹。”《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百禄取来逐件一看,看那(玉笔管)玉色是几百年出土之物。”2.比喻容色不变。《礼记·玉藻》:“戎容暨暨……山立,时行,盛气颠实扬休,玉色。”郑玄注:“色不变也。”孔颖达疏:“玉色者,军尚严肃,故色不变动,常使如玉也。”3.比喻坚贞的操守。《楚辞·东方朔<七谏·自悲>》:“邪气入而感内兮,施玉色而外淫。”王逸注:“淫,润也。
【已经】1.业已经过;业已经历。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五:“父母强逼,乃出聘刘祥,已经三年,日夕忆君,结恨致死,乖隔幽途。”宋叶适《上执政荐士书》:“窃以近岁海内方闻之士……可以卓然当国家之用者,宜不为少,而其间虽有已经选用,不究才能,尝预荐闻,未蒙旌擢。”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三》:“松江旧有水利通判一员,谓之治农官,嘉靖中以为冗员,已经裁省。”2.副词。表示事情完成或时间过去。巴金《<秋>序》:“现在我已经嗅到春天最初的气息了。”如:天已经黑了,他们还没有收工。
【餐】《廣韻》七安切《集韻》《韻會》千安切,粲平聲。《說文》吞也。《詩·魏風》不素餐兮。《釋文》餐,七丹反。《說文》或从水作湌。《韻會》俗作飡。又飮饌曰餐。《前漢·高后紀》賜餐錢。《註》厨膳錢也。又《韓信傳》令其裨將傳餐。《註》服虔曰:立騎傳餐食也。如淳曰:小飯曰餐。師古曰:餐,古食字。千安反。又採也。《王儉褚淵》餐輿誦于丘里,瞻雅詠于京國。《註》採輿論,稱述其德也。又古通先。《古樂府·君子行》周公下白屋,吐哺不足餐。一沐三握髮,後世稱聖賢。又《集韻》蘇昆切,音孫。與飧同。餔也。《爾雅·釋言》粲,餐也。《釋文》
【醉】《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將遂切,音檇。《正韻》爲酒所酣曰醉。《書·酒誥》德將無醉。《詩·大雅》旣醉以酒。又心醉。《莊子·應帝王》列子見之而心醉。《文中子·事君篇》心醉六經。又骨醉。《唐書·武后紀》高宗王后蕭良姊爲武昭儀所誣,囚之,武氏置二人釀甕中,曰令二姬骨醉。又心和神全曰醉。《淮南子·覽冥訓》通于大和者,惛若純醉而甘臥以遊其中,不知其所由也。又《字彙補》醉李,地名。與檇李同。《公羊傳·定十四年》於越敗吳于醉李。又《字彙補》精崔切,音嶉。《李世澤·韻圖》醉字有平去二音。 《說文》醉,卒也。卒其度量
【拂】《唐韻》《集韻》《韻會》《正韻》敷勿切,音髴。《說文》過擊也。《徐鍇曰》擊而過之也。又《廣韻》去也,拭也,除也。《禮·曲禮》進几杖者,拂之。《疏》拂去塵埃也。《後漢·黨錮傳》激揚名聲,互相題拂。又絕也。《吳語》吾將許越成,而無拂吾慮。又《正韻》矯也,逆也。又拂塵具。《南史·顯達傳》麈尾蠅拂,是王謝家許。又舞名。《唐書·禮樂志》白鳩,吳拂,舞曲也。《通鑑辨誤》王僧虔奏,大明中,卽以宮縣合和鞞拂。按鞞拂皆舞名,拂舞出自江左,舊云吳舞,檢其歌,非吳舞也。又《集韻》《韻會》符勿切,音佛。與咈通。違也,戾也。《易·
【丝桐】指琴。古人削桐为琴,练丝为弦,故称。《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若夫治国家而弭人民,又何为乎丝桐之间?”汉王粲《七哀诗》:“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唐高适《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丝桐徐奏,林木更爽。”明高濂《玉簪记·琴挑》:“夜色新凉,故尔操弄丝桐,少寄岑寂。”2.指乐曲。宋贺铸《罗敷歌》词之四:“自怜楚客悲秋思,难写丝桐,目断书鸿,平淡江山落照中。”典
【坐】〔古文〕《唐韻》《集韻》《韻會》《正韻》徂臥切,音座。行之對也。《禮·曲禮》坐如尸。《又》虛坐盡後,食坐盡前。又便坐,別坐之處。《前漢·文翁傳》在便坐受事。又《後漢·宣秉傳》秉修高節,光武特拜御史中丞,詔與司隸校尉中書令同專席而坐,京師謂之三獨坐。又猶守也。《左傳·桓十二年》楚伐絞,軍其南門。絞人爭出,驅楚役徒于山中。楚人坐其北門,而覆諸山下,大敗之。又古者謂跪爲坐。《禮·曲禮》先生琴瑟書策在前,坐而遷之。《註》坐,跪也。又《律》有罪坐。《前漢·文帝紀》除收帑相坐律令。又罪人對理曰坐。《左傳·僖二十八年》
【杏坛】1.相传为孔子聚徒授业讲学处。《庄子·渔父》:“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絃歌鼓琴。”按,后人因庄子寓言,在山东省曲阜市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杏。北宋时,孔子四十五代孙道辅监修曲阜祖庙,将大殿北移,于其旧基筑坛,环植杏树,即以“杏坛”名之。坛上有石碑,碑篆“杏坛”二字为金翰林学士党怀英所书。明隆庆间重修,并筑方亭。清乾隆于其中立《杏坛赞》御碑。明梁辰鱼《浣纱记·遣求》:“天下英才尽孔门,杏坛设教簇如云。”2.指正统儒学。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昔尼山奥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