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素书,浩之素珍

南阳素书,浩之素珍

诗句读音
浩之素珍平仄:仄 平 仄 平
韵脚:上平十七眞
拼音: hàozhīsùzhēn
南阳素书平仄:平 平 仄 平
拼音: nán yángsù shū

南阳素书,浩之素珍释义

【浩】《唐韻》《正韻》胡老切《集韻》戸老切《韻會》合老切,音晧。大水貌。《書·堯典》浩浩滔天。又饒也。《禮·王制》用有餘曰浩。又《集韻》古老切,音杲。以水泲酒曰浩。又姓。漢靑州刺史浩賞。又居號切,音誥。水名。又《廣韻》古沓切《集韻》葛合切,音閤。浩亹,漢縣名,屬金城郡。《前漢·地理志》浩亹水,在西塞外,東至允吾,入湟水。《註》浩亹,音合門。漢典考證:〔《書·舜典》浩浩滔天。〕 謹照原書舜典改堯典。 考證:〔《書·舜典》浩浩滔天。〕 謹照原書舜典改堯典。

【之】〔古文〕《唐韻》《正韻》止而切《集韻》《韻會》眞而切,音枝。《說文》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玉篇》是也,適也,往也。《禮·檀弓》延陵季子曰:若氣,則無不之也。又於也。《禮·大學》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註》之,適也。《朱傳》猶於也。又語助辭。《書·金縢》禮亦宜之。《禮·文王世子》秋冬亦如之。《正字通》凡之字,或句中,或語尾,或層出。如毛詩我之懷矣,共武之服,及女曰雞鳴章知子之來之,六句九之字,常華章左之左之,六句八之字,可以例推。又此也。《詩·周南》之子于歸。《註》之子,是子也。又變也。《

【素】《廣韻》桑故切《集韻》《韻會》《正韻》蘇故切,音訴。《說文》作,白緻繒也。从糸,取其澤也。《九經字》隷省作素。《小爾雅》縞之麤者曰素。《釋名》素,朴素也。已織則供用,不復加巧飾也。《急就篇註》素謂緝之精白者。《禮·雜記》純以素。《註》素,生帛也。又《易·履卦》素履往旡咎。《疏》處履之始而用質素。又《詩·齊風》充耳以素乎而。《傳》素,象瑱。又《詩·魏風》不素餐兮。《傳》素,空也。又《禮·檀弓》有哀素之心也。《註》凡物無飾曰素。又《禮器》或素或靑。《註》素,尙白。又《左傳·僖二十八年》其衆素飽。《疏》素訓爲直

【珍】〔古文〕錱《唐韻》陟鄰切《集韻》知鄰切,音眞。《說文》寶也。《玉篇》貴也,美也,重也。《禮·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盧諶詩》不待卞和顯,自爲命世珍。又瑞也。《詩·周頌·將受厥明傳》我周家大受其光明,謂爲珍瑞,天下所休慶也。又《爾雅·釋詁》珍,獻也。又奇也。《書·旅獒》珍禽奇獸,不育于國。《公羊傳·昭三十一年》食必坐二子於其側而食之,有珍怪之食。《註》珍怪,猶奇異也。又《正字通》食之美者亦曰珍。《禮·王制》八十常珍。《註》常食皆珍味也。《又》九十者天子欲有問焉,則就其室以珍從。《註》九十者,專指有爵者,

【南阳】古地名。春秋晋地。《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於是始启南阳。”杨伯峻注:“《水经·清水注》引马融曰:‘晋地自朝歌以南至軹为南阳。’……则南阳大约即河南省新乡地区所辖境,亦阳樊诸邑所在地。”《史记·秦本纪》:“魏入南阳以和。”2.古地名。战国齐地。《孟子·告子下》:“一战胜齐,遂有南阳。”杨伯峻注:“即汶阳,在泰山之西南,汶水之北。”《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而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小,不如得济北之利大,故定计审处之。”清宋琬《渔家词》:“南阳之南嶧山北,男子不耕女不织。”

【素书】1.古人以白绢作书,故以称书信。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唐杜甫《暮秋遣兴呈苏涣侍御》诗:“久客多枉友朋书,素书一月凡一束。”明王錂《春芜记·诉怨》:“怎不仗青鸞传素书,打叠下屠龙计,想鶯儔自可期。”清吴伟业《鲞鹤》诗:“丁令师来寄素书,羽毛零落待何如。”2.兵书名。旧题汉黄石公撰,宋张商英注。以道、德、仁、义、礼五者为主旨,取老子之说为注释。因本文及注文多如出一手,或疑为张商英所伪托。元刘壎《隐居通议·经史一》:“世多指兵书《三略》为黄石公所传之书。宋张